【五台山故事】之行宫院百姓感恩
康熙皇帝第四次巡幸五台山,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二月。此次朝山,康熙带太子允礽,四子胤禛,十三子胤祥,由京城畅春园起身(经良乡窦阁庄、房山县下村、涞水石亭村、易州唐湖村、满城县、完县高昌店、曲阳县镇李村、阜平县王快镇、李家堡),于二月初八,宿于五台县射虎川台麓寺。第二天,行宫院前早聚了一批从各方赶来的百姓,他们手里捧着各种珍鲜果品,说要敬奉皇上。大家说:因近年山西百姓饥馑,承蒙皇上减免钱粮,又动用国仓普行赈济。如此恩泽,愚民们无以报答,愿在菩萨顶建万寿亭一座,祝皇上万存无疆,社稷万古长存。康熙听了略一沉思,即命随侍各取 少许果品,然后善言安抚大家,说建万寿亭一事当令停止。康熙皇 帝体恤民意,建亭之事就此搁起,再不准提,且他经此一事,内心颇有感触,遂作诗说:
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
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
膏雨随春令,寒霜惜大时。
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
作为一位"家天下"的封建帝王,康熙在这里还真有些”执政为民”的作风。在这首诗中,康熙表达了对骨瘦如柴子民们的愧悔和自责,他甚而大声疾呼地召唤:风雨寒霜,天地神鬼,你们也要有菩萨的济世心肠呀!不要雪上加霜,而要雪中送炭,来拯救这些善良的百姓吧!事实上,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他不尚虚文,惟求实政,殚心竭虑,勤劳一生,施恩施惠于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创出了盛世景象,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就连外国传教士,也称赞他是中国最圣明的一位君主。自然人无完人,康熙是有点”文字狱”的诟病,那也应该看作是历史的胎记。且比起他的子孙们来还是要宽容的多。至于晚年,因子孙们争权夺位,弄得老人家心力交瘁,由此腐败也略有些抬头。但从总体来看康熙是历代帝王中比较完美的一个。
再说二月九日,康熙从台麓寺起身到得五台山后,在新建的罗 喉寺瞻礼了白文殊像,当晚就宿于菩萨顶。第二天,他领着皇子们依次游览了中台、西台、清凉寺、南台、妙德庵、碧山寺、广宗寺,写 下了《冬日重登清凉山》。诗中有:"阴崖尚有春时雪,落日仍听下界钟。塞远浑河寒更白,林疏恒岳翠逾重"句,早春五台山的严寒象跃然而出,展示了他诗文的深厚功力。康熙的子弟,个个也不是庸碌之辈,30多岁的太子允扔,马上赋诗应和道:"山号清凉澄法界,地开功德引飞泉。曼陀花雨纷纷落,总为君王种福田(陪驾幸五台)",显然有迎合赞美之意。然而使康熙遗憾的是,他至老也没有弄懂,这个耗尽心血栽培的接班人,后来居然成了一个觊觎皇位的小人,以至使他不得已将他一废再废,最终贬为了庶人。
这次同来的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是以贝勒身份陪同康熙朝山的。别看他在五台山表现得闲适幽雅,实质上他是含而不露。他可是真正沾了佛教光的一位皇子,就在这时候,他就使出了韬光养晦之术,貌似谨慎谦虚,实则暗藏心机。在弟兄们磨刀霍霍的刀光剑影中,一头扎进了佛教的禅学之中,眯缝起眼做起了"圆明居士"。并由此最终博得了父皇的信任,在争夺帝位中,彻底挫败了他的对手们,当上了人主中原的第三任皇帝。且说雍正在这次朝山中,就显得极其超脱,展示了他醉心山水的一面。他除陪着父亲巡游外,自己还独自跑了不少地方。对五个台顶、二圣对谈石、清凉石、狮子窝、妙德庵、碧山寺、真容院、广宗寺、台麓寺、涌泉寺等,逐一专心观察,写下了《清凉记游一十四首》等诗,其《将至五台山月下作》是:
深沉院落隔嚣尘,夜静高悬月一轮。
芍药栏边藏祖意,葡萄架里露天真。
契机且共论诗酒,忘我何妨互主宾。
闻说台山蓦直路,明朝不忘问前津。
雍正皇帝作的这些诗,意境生动,禅思深远,大都浸润着一种忘我无为的佛家意绪,以至于竟然麻痹了他的父亲。康熙甚至怕他禅心太重,酿出爷爷顺治出家的事来,据说因此下令,再不准让他朝山。这也就是雍正以后,再没来五台山的一个原因。雍正皇帝也因为沉迷佛教的这段经历,成就了他在帝王中佛学家的地位,他的禅学水平很高,堪与佛界高僧匹敌。但是做了帝王的雍正,立即收起了佛家慈善的面孔,施政毫不手软,几乎把威胁皇权的那几个弟兄,一个个迫害殆尽。平心而论,雍正洽国严猛,却也可说是励精图治。执政十几年,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据说他是在工作岗位上累死的,这就叫人多少有点感动。至于康熙交到他手上的江山,他似乎也打造得不错,还是一个反贪污腐败的能手,这就为以后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是后话。
且说康熙这次朝山,在菩萨顶住了三日。十三日返回射虎川,又参观了涌泉寺,十四日便起身返京。因他在台麓寺行宫接见了贫苦百姓,心中甚是挂碍,故而在返京途中,急急赶到了子牙河,视察了子牙河的治理工程。这次回京后,康熙敕令对五台山的寺庙进行了大格局调正,将罗喉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安寺、涌泉寺、广化寺10座青庙,改为黄庙,10庙的和尚也随之改为喇嘛(五台山独有的汉喇嘛由此而来),并命二世章嘉阿旺罗森曲殿,对10庙重新进行了修建,壮大了五台山的黄教道场。他还在此前后,分别遣使赐予菩萨顶、台麓寺梵书藏经。又派掌仪司员外郎钟德,给菩萨顶送来了观音和普贤镀金圣像,分置于真容文殊两旁,进一步扶植了五台山的黄教。
康熙56岁的时候,即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初二,康熙皇帝第五次朝山。也就是一年多之前(1708的冬天),他大病了场,病中还披肝露胆,为子孙臣民早早草拟了一份遗诏,这时候他来朝山,恐怕是别有深意。且此时他已南征北讨,四方安定,百姓康乐,乾坤浩荡。且又五下江南,河患、漕运大见成效,出现空前盛世。也许正是因了上述原因,最后一次朝山,他身边除有蒙古诸王外带的皇子最多。有皇太子允礽、三子允祉、八子允祀、十子允被,十三子胤祥、十四子允禵。他同这六位皇子,自畅春园启程(经房山营、石亭、易州、唐壶、满城、高昌店、镇里、王快镇、阜平、龙泉关射虎川),于十四日到达台怀,驻跸于罗喉寺。第二天,康熙领着大家参观了台怀诸寺,瞻礼了文殊圣容。十六日便移驻白云寺行富(老藏丹巴修建),第四日即起程返京。康熙朝山首选菩萨顶,四次宿于该寺(其实他早在康熙十二年,即派御前侍卫至菩萨顶送供作佛事),此次却没在菩萨顶住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一种说法是,皇帝想故意冷落一下菩萨顶,因为大喇嘛的权势太重了(后在雍正执政时,果然就褫夺了菩萨顶大喇嘛的特权)。
康熙五次朝山,为五台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其中,修葺寺庙20余座,赠送渗金佛像7尊,御制碑文20余篇,题匾55块(留存的有"真如权应"、"灵峰胜境""五台圣境"、"殊祥寺"云楣"等),做诗15首,所赐珍物难以悉录。康熙五次朝山,身体力行认真落实"兴黄教"国策,对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稳定社会,振兴五台山佛教事业,传播文殊信仰,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
天子寻梦,游遍清凉界;帝王朝台,不忘百姓贫。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