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印度经文中的清凉山,原来和这位高僧有关(下)

2020-01-17 14:25:58 来源:五台山故事

  

       且说澄观新疏撰成,时为山门十寺都供养主无著,齐集合山僧众,共设大斋,庆祝疏成。其时,乌茶国王献《华严》梵箧于唐,德宗立即想到译经大德澄观,便命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专程到五台山迎请译经。澄观遂于贞元十二年(796)回到长安,整个都城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位高僧。两年后,澄观同宾般若三藏译出四十卷《华严经》,德宗大集群臣,请澄观至麟德殿开示宗旨,澄观于高座上朗然说:

  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元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明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数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演普贤行海。行起解绝,智证圆明矣。

  德宗听了澄观宏论,圣心大悦,立即赏赐紫方袍,封为"教授和尚",百官莫不钦叹。其时宰相齐拉、李吉甫,南康王韦皋、仆射高崇文、司徒严绶、节度使薛华、拾遗白居易等,纷纷礼请澄观撰文说疏。自此,澄观多次被迎入内殿说法,阐释《华严》,故德宗称赞澄观,能以妙法清凉朕心",遂封澄观为"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又进为天下大僧录,统领全国僧事。中外台辅重臣,皆以八戒礼而师之",一时间,澄观名震京师,盛极一时。顺宗在作太子时,就致书向国师问道,即位后仍事以国师。宪宗时,赐号"僧统清凉国师",并铸金印,任命为统领天下佛教的最高僧官。穆宗、敬宗均封澄观为"大照国师"。文宗时加封为"大统国师",并为其举行了百寿大宴。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不仅在朝野很有威望,而且还是一位102岁的高寿僧人,他在开成四年(839)圆寂后,文宗曾辍朝三日,相国裴休为他撰写了碑文,造塔安奉于终南山石室。

  澄观国师一生著作,有《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三圣圆融观》等共四百余卷,是一位学富五车,著作宏富的高僧。他思想深邃,品行高洁,早在受戒之时,就以十事自励,即:体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肤不触居土之榻,目不视非仪之采,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他一生践行大道,融会诸宗,以愿修持,在五台山整整住了15年(曾在清凉寺担任僧正司),栖心佛境 身证真如。澄观在佛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记述了华严诸师之言说,特别是继承了法藏五教判释十玄缘起说,并加以发展,维护了华严的正统思想,故有华严菩萨化身和华严疏主之称。他不仅是五台山的一位高僧,而且是我国佛界乃至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哲学巨匠,被尊为华严"四祖"。

  这里需要补叙一笔的是,澄观门下四哲第一的高足宗密,因昼夜随侍过澄观深得《华严》奥旨,长庆元年(821)正月,来五台山巡礼,瞻仰了澄观住过的般若院和善住阁院,后入终南山丰德寺从事著述。大和二年(828),文宗皇帝召宗密入内殿问法,赐予紫方袍,敕号"大德",一时名被四方,成为著名高僧。宗密的佛学理论思想,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开辟了禅教一致和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先河,被尊为华严五祖。宗密圆寂后,相国裴休为其撰碑,宣宗追谥为定慧禅师。正是:

  人人都想坐莲花,功夫不到不开花。

编辑:admin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