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殊菩萨化示与金阁寺修建的渊源(上)
有一位僧人叫道义,生得神清骨秀,风采飘逸,想到五台山灵迹常存,文殊真身频现,遂与杭州僧人普守,一路跋山涉水,在开元二十四年四月,来到五台山,挂单于当时佛教的首府清凉寺。第二日,他们便开始朝拜五顶,遍礼山中圣迹,想亲眼一睹文殊圣容。但一晃几个月过去,他们在地高天寒的北国跋涉中,已累得疲惫不堪,眼看秋日将临,万木萧疏,又没有见到菩萨的任何迹象,普守不觉心灰意冷。
道义礼佛却是极为虔诚,丝毫不敢怠慢。他想文殊菩萨为七佛之师,神运广大,台山灵境,无所不至,要见大圣,唯在心诚。因此他连日辛勤探访,常常仰望蓝天白云,虔诚祈祷礼拜,有时跪地,忽而下泪,呜咽悲鸣。那一日,他们走到南台西北麓,或见山峦之中,云缠雾绕,蕴涵着一种灵秀之气,道义便跪地祈祷说:"弟子一心正念,物我兼忘,探寻大士多日,乞愿菩萨一现,示我脱却迷蒙。"祈祷毕,便就地禅定,不一会儿,忽见一老者须眉皆白,骑着一头白象从山中走出。他便赶紧让开路,让老者过去,老者回头对他说:"二位连日寻觅菩萨,想必已经很疲累了,前面已备好茶斋等候。"道义问:"大德将去那里?"老者说:"我要去太原韦家,回来后再招待你们。"道义未及细问,只见白象用鼻子摩一下他的手,风吹着一般消失在远方了。道义遂招呼后面的普守,普守却像是什么也没看见依然懒懒散散走在后面,后来索性坐在一块岩石上歇脚。
道义向前走了没几步,忽见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衣沙弥,径自走到道义面前说:"师父等你多时,请你进去吃茶。"道义抬眼望去,见不远处是一座金桥,金桥后薄雾蒙胧中,遥见金阁浮空,有如仙境一般。道义便跟着小沙弥,走过金桥,但见眼前殿宇巍峨,山门洞开,门额"金阁寺"三字赫然醒目。道义进入寺门,却见是白玉为台,琉璃为地,十二座院落层层拱拥,东为文殊、观音、药王、虚空藏、大慧、龙藁菩萨六院,西为普贤、大势至、药王、地藏、金刚慧、马鸣菩萨六院真个是宏大华美,辉煌之极。道义一游行其间,一时神迷目乱,不能把持,慌忙称念文殊菩萨名号,心神方定。但觉其间有僧侣万众,或坐或行,或焚香诵经,个个行止有仪,风神不凡。正自惊讶,忽听童子"请茶",道义随之进入方丈院却见客堂正中端坐者,正是骑白象老人。于是慌忙上前,扑地拜问:"大德,路途那么遥远,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老者说:"人生尚在弹指间,世上的路又能有多长呢?况且道本非远,唯在志诚。"道义又说:"在下愚昧,敢问大德常说何法?”老者说:"春树弥陀佛,秋花观世音。"道义又问:"这里到底是婆娑世界呢?还是西方净士世界呢?"老者用拂尘 击了一下绳床说:"难道你不知道是婆娑世界还是净土世界吗?”道义说:"我刚才一路上所见,尽皆山岭草木,可现在身在金玉琼楼之中,因此感到净秽难分,圣凡难辨。”老者说:"你不是看得很清楚了吗?此中佛法,不在名相,但在随缘利物,即是大乘佛法。圣凡可以安然同居,何必老是执着呢!"说完,即命童子给道义烹茶奉药。道义啜茶品茗,觉得其香异常,不是人间滋味,又见茶杯琼液之中,有数朵金色莲花上下飘逸浮动,故拿在手中只管细看,正待要问老者,却见老者说"放下。"道义遂慌忙将茶杯放在几上,心中不胜惶惑,老者和蔼地说:"我是叫你放下分辨的心。"道义听了,顿觉羞惭,想到自己修持多年,还是没有达到"绝思议,无分别"的境界心中正自懊悔,耳畔忽听得普守呐喊,遂想出寺接引普守。
却说普守正坐在岩石上歇脚,忽见浓云铺天盖地涌来,刹那间沟谷山岭尽被淹没,眼前再无道路。等了多时,浓云不退,反愈加迷蒙混沌,心中害怕,当下站于岩石之上,四下喊叫起来。道义出了寺门,正要招呼普守进见老者,回首一看,但见满眼林木空山,寺院和童子忽然失其所在,心中豁然有悟,想到是文殊化示。因此就按刚才所见景象,一一回忆描摹,绘好了一幅金阁圣图,便到长安奏请玄宗建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