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多罗巡礼五顶的奇遇及舍利是如何安置在五台山的

2020-01-17 14:48:12 来源:五台山故事

  却说狮子国(斯里兰卡)僧人释迦密多罗,于麟德元年来到长安后,听说圣武皇后(武则天)在五台山大兴佛教,便向高宗和圣武皇后打了一个报告,恳请到五台山礼拜文殊。对佛教充满感情的武媚,当见到这位95岁高龄的赤脚僧人,有时七天不食时,顿生怜悯之心,便备加关爱照应。于是亲自指派鸿胪寺掌客做翻译,凉州沙门智才为他供应所需物品,另有蓝谷沙门慧祥等作陪,并亲拟了道手令,命所过之处务必好好接待。圣武皇后之命,谁敢有半点差迟?于是多罗一行从长安出发,路上轰轰烈烈,到乾封二年(667)六月,方抵达五台县。这时,慕名欢迎多罗朝山的僧俗人等,已达数十人。对多罗的到来,五台县府极为重视,因五台山山高沟深,特派出县官一员,手力40人,护送多罗朝山,加上随行的50多名僧人居士,组成了近百余人的朝山团,浩浩荡荡开赴山中。

  且说那一日,多罗一行从思阳岭起身,前行三十里,便进入苍莽大山。六月的五台山,像从绿海里浸过似的,真个是山青地绿,流亮着般若露珠,漫山遍野,一色新嫩。多罗初踏清凉圣山,见一路上飞花拥道,傍山岩壁之间,忽然跑出一嘟噜红、一嘟噜粉、一嘟噜白、一嘟噜紫的花便默赞文殊圣地,是馥郁芬芳的锦绣之都。待日中到得柳院,觅得一处洼地,多罗便命大家就地休息,又把自带的甘露圣水亲手奉施众人,一一给大家念咒摩顶。众人依照多罗所说,取数点甘露水于掌心,然后抹于面上,双手上下搓摸,向东北方叩拜顶礼。

  多罗是狮子国来五台山的第一位密宗僧人,他几十年来坚持赤足行道,平日兼修露坐,每日只食一次,看上去面色红润,神采矍铄。 这次朝礼五台山,多罗在念经的三日中,从不进食,每次休息时,总要面朝东北方,虔诚遥礼文殊菩萨。且说多罗等大家吃完午餐,神色严肃地让翻译告大家说:"各位,依西方传记云,南阎浮提有圣人住处二十九所,今文殊大圣居止的清凉山,乃亿劫稀闻的圣地。要知道世上之人,若是自外祈请,恐一年半载,也未必能够如愿。而这里的文殊菩萨以慈悲心,赴众生愿,今君等既入圣境,旦生殷重之心,将获福无边。因此,大家进入圣地,要摒除私欲杂念,各持虔诚恭敬之心,若是见到菩萨显灵,不要喧哗,切记要保持静默。"多罗宣示完毕,即令弃止车杖,自己赤脚领头先行,慧祥紧跟其后。一行人就在山中,择绳道而上,忽又逶迤而下。其间每遇乱石荆莽,下足无锥立之路众人一时被逼得东仰西合,抬手挥背,看上去好似跳舞惟多罗不怕路艰,精神益增,走在最前。待下得山脚走进清凉谷口,但见远处半坡绿荫中,显出一处寺院,却是红墙染绿,丽花绚发,飞出玲珑脊兽,托出庄严宝阁。其时,鸿胪寺掌客告多罗:"此即北魏孝文帝所建清凉寺。"待大家细看时,忽见东面松柏处的巨岩上,出现了一个神僧,浑身紫赤,发出金色光茫。多罗见了,一时激动万分,遂双手合什,口念密咒,然后扑倒在地,全身匍匐就拜。众人亦跟着五体投地,顶礼数次,待抬起头再看时,神憎已不知何方。大家心中暗忖,文殊常栖止于该寺,在清凉石(曼殊床)上讲经说法,梵音琅琅,人若近之,其形忽失。又听说菩萨常在山中,或显老妪,或为僧人,倏忽变幻,显隐无常,于是大家唏嘘叹息不已,无不感念菩萨恩德。

  再说多罗一行,入清凉寺礼拜了清凉石后,径向中台攀登。待走到中台之南,见到一处开阔地,真个是细草铺绿,爽风吹拂,说不出的无限风光。其时,白云浓雾从山坡游过,钟声香气自空中飘来,大家即选此处就地小憩。五台县官员对多罗说:"此处叫狮子窝,当时文殊菩萨东来开辟佛教道场,坐骑仙狮行至此处,驻足不前,只见它四蹄刨地,吼声不绝,咆哮如雷,文殊大圣遂说:我佛弘法喻为狮子吼,此处即为弘法佳地也!文殊菩萨遂首选五顶,住此显圣说法,文殊道场由此而来。"当鸿胪寺掌客口译多罗后,多罗口齿尽露,两眼发亮,乃令人选一平坦处,作土坛二层,高尺余,方广丈许。又令众人就地釆集鲜花,有金莲、日菊、佛钵、石竹等,围在土坛四周,细加装饰。多罗然后入水池,待沐浴静身后,入坛手结契印,口诵真言,日夜六时,绕坛行道。每天早晨,多罗又以四个净瓶,盛满净水,另有粳米数合,牛乳半升,使人跪地手捧。待他祝愿毕后,让大家将净水经面额泻下,他和大家说:"此即西方供养之法也。"

  原来多罗为西方瑜伽行者,所修密教,又称真言宗,该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吸取婆罗门教民间咒术而来。文著萨在密宗经典里,号称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五髻文殊,身为紫金色,顶有五髻,表示五智(在《大日经疏》中说,文殊有五使者,一名髻设尼,二名优婆髻设尼,三名质多罗,四名地慧,五名请召,各持文殊一智)。在密宗修持中,文殊被作为本尊的护摩法,是修持的主要菩萨。早在义熙九年(418),当时在我国的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就翻译出了密经典《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经》,经文中指出,文殊童子就在清凉五台山游行说法。故而年寿高古的多罗,对五髻五智的文殊菩萨和五台圣山,万分倾仰。因此多罗这次朝山,不仅一路上默默祈念,进食前还要向东北方顶礼数拜,而且修法时还专门筑坛("坛"即曼陀罗,象征诸佛菩萨聚集于此),且又是花饰,又是沐浴,又是禅坐观想,又是用西法供养大圣,以期达到自己的宗教目的。众人见他这样折腾不息,怪癖离奇,自是不懂,因此,多罗怕大家有懈怠之意,故善言和大家解释。

  且说多罗在供养毕菩萨后,方才进食。食罢,即肘行膝步,曲体 匍匐而进,将近中台时,台南有偌大一堆乱石阻路,多罗仍以肘膝落地,爬上巨石乱堆,一叩一拜拜上台顶。在台顶,他首先瞻礼了石屋中的文殊故像,接着领着大家,一齐跪地,礼拜了圣武皇后建造的铁浮图塔。待大家细看时,此塔共为三基,风磨电蚀,闪闪发光中间的高有一丈,形为四角,两边的为圆团形状。待大家礼拜完毕多罗又跪地肘行,遍寻中台圣迹,一一礼拜。又至台西北,五体布地,把香花和钱币投入太华池中,全不顾肘膝多处,被石块磨割的血流骨现。僧人虔诚的宗教情志,有时也确实感人。

  连日来,多罗遍礼了五顶圣迹,参观了五台山的名刹大寺,在五台山住了四月余。当他在华严寺中夜宿时,见到孝文帝建的东西两堂,其东堂的外壁,有半面墙泥皮脱落,遂亲自和泥,以手抹之,直到看上去整齐光洁为止。

  这里只说慧祥回京后,便到著名高僧道 宣律师处问候,讲述了 这次五台山之行的见闻。道宣律师过去常游清凉山,并在中台顶修习禅定,讲说《四分律》,是五台山律宗的创始人、著名的佛学史家。慧祥向宣律师说他和多罗巡礼五顶时,觉得山中异常清凉,适宜安置舍利。宣律师表示赞同,说要是山中供奉了舍利,来往礼拜的人一定不少。二人议论一番,慧祥于是发心,遂往定州恒阳县黄山,造了玉石舍利函三枚,于总章二年四月,同定州隆圣寺僧人智正等返五台山,协同当地僧俗60余人,共同登台。将一尺七寸高的大舍利,安置在中台武则天造的铁塔内,其余二枚九寸高的,安置在北台的则天铁塔内。

  慧祥为陕西蓝田县僧人(一说太原人),他的最大功绩,是在五台山又住了两年(偕同道俗人等,至西台秘魔岩下探寻了北齐时出家、80岁的比丘尼法秘),考察和收集了五台山的各种资料,在永隆年间,以他的亲历和见闻,为五台山写出了最古的一本志书《古清凉传》。翔实地记述了五台山唐以前和唐朝的佛教史实,所载寺僧和事迹,名副其实,是研究五台山至为珍贵的史料。正是:

  云霞连海岱,岚色接青天。

  久慕清凉境,心香入眼来。

编辑:admin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