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探考,顺治帝之后,他的妹妹也出家了,这是怎么回事?
却说顺治皇帝痛失爱妃,悲恸欲绝,下令辍朝五日,举国发丧。一时间上下人等,手忙脚乱,大小官员,哭声震天。皇帝又追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蓝笔批阅奏章达4月之久,创下了历史之最。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准备出家了。于是他接连召见僧人,频繁和僧人往来,把自己完全委于僧徒之手。此时皇帝想到,早在顺治十六年,他曾诏请京师崇国寺的蒙古大喇嘛阿王老藏,驻清凉五台山,此时即命他卓锡台山,重茸经堂,为他出家做好准备。接着,又将法兄弟茆溪森召在身边,整日里为他说法解烦。
茆溪禅师,俗姓黎,名叫行森,号为茆溪,据说他器宇神俊,因常觉四大偶不安和,决然出家。初参云门雪峤圆信,后拜在高僧玉林琇门下,洞明心要,尤以偈语见长,常替师父主持法席,分座说法,接引学人。顺治十六年七月,皇帝从玉林琇口中,得知茆溪和尚偈语最好时,便召至万善殿问法,宠遇极隆。皇帝欲加其封号,茆溪和尚以佛教父(玉林琇)子(茆溪和尚)不能并封而辞谢。也许是皇帝和茆溪和尚,为同门"行"字辈法兄弟的缘故,皇帝和茆和尚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顺治十七年六月,皇帝还特别委派茆和尚到五台山走了一趟,当时董鄂妃痛失皇子,病卧床榻,茆溪禅师到五台山是否与此事有关?据《清凉山志》中说,当茆溪禅师在显通寺下榻时,在寺前见到一位老婆婆飘然而来。只见她白发蓬松,手执瓦钵竹篮,满口嚼着石子,沿街乞化,仪态如仙若神。那婆婆直走到茆溪禅师跟前,赶着叫他"大通佛",当茆溪禅师回头再看时,那婆婆已飘然而去。正是:
经典不是金和银,口里嚼得乱纷纷。
舌底莲花生光彩,合眼只念一个空。
茆和尚在五台山所见,显然就是文殊菩萨了。值得回味的是,既然连化身的菩萨,都称呼茆和尚是大通佛,可见茆和尚的来路确是不凡了。却说茆溪禅师回京,将此次巡游五台山之行,向皇帝一报告后,就出京归隐龙溪。哪想不到两月,董鄂妃香消玉殒,皇帝悲痛欲绝,一心一念,只想脱掉龙袍,遁入空门,故而又将茆和尚召在身边。在这段时间,顺治在一月之中,竞28次亲往馆舍,和茆和尚交谈,有时彻夜不息,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其时,皇太后对皇帝出家,大为震惊,再三阻拦,众人劝得紧了,顺治火气上来,不惜寻死觅活。太后不得不稍作让步,允许茆和尚陪皇帝说法宽心,又派人昼夜守在他身边,严密注视皇帝行动。尽管如此,哪个人又能管得住皇帝?那一日,顺治趁人不备,居然亲手把自己的头发削去,还命茆和尚干脆为他剃度。茆和尚见皇帝已成了那种样子,也就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为皇帝制作完成了这个光头。不想这么一来,又惹出了一场天大的祸事来。
顺治削发一事,震荡了整个宫廷,百官莫不骚动慌乱起来,大家轮流上阵劝阻。皇太后情急之中,忙搬出皇帝最崇敬的洋教士汤若望(太后之义父,顺治称玛法,意为祖父)来,但还是说不动态度)坚决的顺治。正闹得不可开交,玉林琇赶来作了一次精彩的表演,他受皇太后急召,匆匆由杭州进京,扬言要按佛家戒规,火焚茆和尚。并命手下弟子,堆积了一大堆干柴,将茆溪森捆绑得像个稻草人,让他等待着烈火中的涅槃。不想玉林国师却坐在那里,半天也不下达点火命令,时间在死寂中凝固着。这时皇帝终于妥协了,他说:"朕不出家不就行了吗,干吗要烧死茆和尚?"大家要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传下急谕:说顺治帝已答应蓄发留俗,他的法兄弟茆和尚当开释无罪。茆和尚才因此免焚,出京南下。
十月十日,玉林琇赴万善殿会见了光头皇帝,据说当时两个光头,在殿庭只好相视而笑,不知是苦笑还是好笑。顺治皇帝在这次会见时,还以释迦"弃王宫成正觉"的理由,难为国师,玉林国师说:"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顺治皇帝闻其言,才"欣然听决",最终放弃了出家的主张。但在他最后生病的时候,还是命亲信太监吴良辅,作为他的替身,送到北京法源寺出了家。
关于顺治出家的原因,除过佛教的因素外,据说主要三:一是因为董鄂妃之死。二是所谓看透了宫中的暧昧,即指太后下嫁多尔衮等宫闱秘事。三是在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郑成功从厦门率师攻陷南京,使他举止失措。关于这件事,当时顺治感到莫大的震惊和恐惧,甚至想到要退守关外,皇太后严厉地批评他说:"你怎么能这样轻率呢?难道要将先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放弃吗?当时福临听了,由羞愧转而变为意气用事,他拿剑"嚓"的砍掉个桌角说我要亲自出征或胜或死!"可见年轻的顺治,心理素质并不怎么样,多亏皇太后劝他,才渐渐稳定下来。且说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也因患痘疹,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病故于养心殿,梓宫由茆和尚火化,葬于河北孝陵。但历史上很多人对此有疑,认为顺治皇帝,很可能跑到了五台山出家。
对于这件事,多少年来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遂成为清初的"三大疑案"之一。即使到现在,仍存在好多疑点。其中清初诗人,国子监祭酒吴梅村曾作诗说:"房心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末得夸迎銮。"意思就是说:皇帝并未像星辰一样殒落,为什么突然降下一副白玉棺材?诗中的善财洞,就是传说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在一首《清凉山赞佛诗》中,也有"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句,意思是说董(即千里草,指董鄂氏)鄂妃死后,顺治到五台山出了家,佛国就由原来五台山的五条龙,变成六条龙了。此外,还有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大诗人纳兰性德,他在第一次陪同康熙朝山做的诗中有:"既闲陵厥望,亦谢主宾答"句,"既闲陵厥望”,是说祭祀帝王的陵墓,既然帝王的陵墓在河北孝陵,那么康熙到五台山来,莫非和寻找他的父亲有关吗?且在后来,75岁高龄的孝庄皇太后也要来,莫非她来五台山,也是想见见儿子吗?再说清朝的皇帝们,既然能把"太后下嫁"那一段他们认为是丑事的历史拿去,也能把"顺治出家"这段皇家"大逆不道"的历史一笔勾销。且导演一幕"痘疹"事件又极其容易,而顺治死后葬在孝陵的,又是仅有一个骨灰罐,且唯一未被盗掘的墓。因此面对历史重重迷雾,有一些研究者仍然以为,说顺治一定在五台山出家不可,但说绝无其事亦欠妥当,可见这仍是一个迷案。
且说茆溪禅师火化了皇帝梓宫,从此了断俗世牵扯,便放心归隐故里。他在五台山时,由于文殊菩萨点化,得了无为之理,证得大道。故而归里后,栖止于荒山之间,浑身不挂一丝,心在太虚,神游天地,于荒崖断水间,往来飞行,真正成了无为道人。后于64岁坐化,圆寂前作了一偈:
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遭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场好笑。
这里只说福临当皇帝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仍然此起彼伏。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重用汉人为清室出力,顺治将明朝降将吴三桂,封为平西王。吴三桂带兵南征,渐渐权倾西南,孝庄皇太后为了江山永固,对吴三桂备加笼络。又拿出他们祖上和亲的手段来,亲自主持,要把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公主(也叫三公主),许配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这么一来,吴应熊留京招为驸马,对镇守云南的昊三桂就有了牵制,要是他滋生二心,首先就拿吴应熊开刀。且说太后计议停当,禀性善良的福临却对母亲说:"我看吴三桂这东西极不可靠,他要是总久反叛起来,岂不是害了妹妹吗?"原来福临和妹妹福莲,虽非一母所生,却是自小一起长大,不忍眼睁睁把她推入火坑。然而皇太后却是极有心计的女人,颇有政治策略她非常理智地对顺洽说:"即便是一时的宽缓之计,也是值得的。否则,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事情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且说这三公主福莲,自小受到皇宫教育,不仅品貌超群,气质高雅,而且秉性刚烈。平日里最瞧不起的,就是吴家父子。然而想不到这桩婚姻,如今偏偏落到自家头上。但一想到是太后的决断,自古为国分忧,天经地义,自己还能怎么样?只好忍痛含悲,嫁了吴应熊。没想到婚后,见吴应熊也并非一介武夫,却是能诗善文,颇有儒将风度,且又善于体贴关心,一颗女孩儿的心,也就落到了实处。两人息则同坐,出则同车,形影不离,感情日见笃深。这样过了一段平安日子,谁知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据地封王,贼心不死,盘踞云南,招降纳叛,大有称雄割据之势。康熙十一年(1674),他假意上书撤藩,试探朝廷动向,没想到英明之主康熙,趁机答应了他的要求。吴三桂见事情弄成这样,干脆打出了"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叛旗,公开反清。朝中大臣闻知,人人惶恐,个个锁眉,青年天子康熙却异常镇定,他毅然批准了兵部尚书明珠的奏请,录写了吴三桂的罪状,削除其官爵,宣布中外。为彻底清除叛贼在朝中的内应,又令锦衣卫,立即逮捕吴应熊和他的儿子吴世霖下狱,不两日,又命人将吴应熊父子绞死。
实际上,吴应熊本是作为人质,而被招为驸马的。不论他传递过情报与否,在非常之时,落得这种下场,亦在情理之中,问题是这就真的苦了三公主了。失去夫君、儿子的三公主,此时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她大病了一场之后,便想仿效哥哥顺治,也到五台山出家。据说当时在京城的仙果庵,有一个叫隆惠的尼师,她对三公主说,她有一个师姐隆玉,在五台山殊像寺当家,便帮助三公主投奔五台山殊像寺安身。隆玉受隆惠之托,还专门在殊像寺西北角,为公主修葺了三间禅房,取名善静室,作为她的修禅习静之所。三公主初到五台山出家,孝庄皇太后自然很不放心,暗暗派人盯梢,三公主岂能不知?然而佛教的经义,给三公主打开了一扇天窗,公主一改了此残生的想法,很快迷恋上了佛教。在殊像寺不到三月,就剃了头发,并虔诚上黛螺顶燃指,以示决心。太后听说公主燃指以绝红尘,想想倒也颇似三姑娘的性格,遂慢慢放下心来,也就不再查考追究了。
有些事情一扩大到社会,总会变得愈加张扬起来。三皇姑这件事,在五台山经过代代相传,历史和传说水乳交融混合,让人实在分不出那部分是历史,那部分是传说。有一个版本说,三姑娘并未和吴应熊婚配她在太后的严命之下,毅然挺身反抗,偷偷潜出宫中。其母只好"李代桃僵",让宫女代嫁给了吴应熊清室才了了这段公案。这自然有创作者因痛恨吴三桂,不使冰雪透明的公主,受其玷辱的倾向。还有的说三公主女扮男装,从京城逃出来以后,在山西地界被一伙贼盜劫去银两,恰好在长城岭遇到了李闯王兵马大元帅李岩之子搭救,才来到五台山。这位李公子,也是当年父亲在起义失败时,派人送到民间避祸的。后来流落到五台山射虎川为人牧牛。他不仅仪态不俗,而且文武全才,当时三公主被救,对李公子自然产生了好感。无奈自己未露女儿红装,只被李公子当作兄弟,把一桩心事按捺在心头。不想好梦不长,他们从长城岭下来时,又被一伙贼人冲散,从此互相不见了踪影,三公主到殊像寺出家李公子则在殊像寺对面的梵仙山落脚。这一对有情人毗邻相望,竟是数年不得一见。
在殊像寺前百米处,有一股名响佛国的圣水般若泉,这股圣泉水纯净如银,僧人每日取此水供佛。那一日,三公主正在般若泉中汲水,忽觉得身后有人歌道:
般若泉边止渴时,山风一吸乐何止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
三公主觉得奇怪,回头看时,却见一个年轻和尚正向这边走来。当她提水起身正要离去,却见那和尚径直走到泉口,俯身喝了一口清冽的泉水,抬头望了望红墙碧瓦的殊像寺,又继续唱道:
说向谁,说向谁,明月冷照禅僧衣;
欢离离合全窥透,强如梦中走一回。
走一回,走一回,千年世事化成灰;
从头到脚俱舍尽,西方佛祖等着你。
等着你,等着你,不敬神祗不信鬼;
广行善举为乐事,大千世界任尔栖。
公主见和尚吟出这等禅诗,倒像是窥见了自家的心事似的不由拾眼望去,却见泉面上映出一张脸来,却是好生面熟。待细细瞧去,惊得她半天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谁料想眼前的和尚,竟是相救自己的义兄。那和尚也一时傻了神儿,眼前明明是自家的结拜兄弟,为何一变而成了尼姑?两人惊诧之余,便互相盘问起来,才知道皇姑只身流落到殊像寺修行,李公子在三年前也投奔到梵仙山智禅师门下。三公主见汲取圣水之人络绎而来,觉得此地不是细说之处,便相约公子到善静室叙谈。在善静室里,两人把各自的身世遭逢说了一遍,公主方知李公子就是李自成军师李岩之后,李公子也才知道眼前的尼姑,就是当年的格格。两人沦落天涯,同病相怜,就这样软语清谈了数日,后来终于觉得在尘世,已双双多有不便决心冻结一片冰心,认真学法修禅。从此,他们便常在一起切磋佛法,研讨佛教精义,由于两人善根不浅,不久果然双双得道,成就了佛果。
再说殊像寺的尼姑们,见有一个风流洒脱的青年和尚,经常走进善静室,一进去就是半天,便纷纷向住持进言。隆玉尼师开始对此并不理会,她认定皇家格格决非轻薄之人,叫她们不要嗔言狂语,毁谤佛门。后来,她也见一个风骨清奇的和尚,常常出入善静室。那一日,尼师见有人进了善静室,便躲在暗里窥探。等了好半天,也没见个人影儿出来,于是便蹑手蹑脚走到门口,猛地推门一看,只见皇姑一人趺坐诵经,再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样一连数次,所见情形一样。尼师诧异之极,想到皇姑原为龙种,那和尚或许是大士变现,自此任人言说,只是不理。众人见了,便添油加醋,把这件事直播弄到京城,孝庄皇太后闻听大怒,便降下懿旨,要康熙设法除掉公主。康熙只好下一道密谕,派人到殊像寺外放了一把火,想把皇姑同和尚一齐烧死。不想那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苗儿却向着东南方向飘来,殊像寺所有的殿宇禅房全被烧光了,唯有间善静室安然无恙。待大火灭后,人们涌进善静室,却见三公主打坐的蒲垫上,飘落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四句偈语:
只见来,不见去,人言纷纷神也惧。
且喜我把文殊遇,离宫离殿无所虑。
且说康熙听得这一消息,知道姑母和青年和尚交往纯洁,双双未乱教规,成就了佛道,连连感叹不已。便说:"我姑妈本是白璧无瑕之人,假如不是菩萨保佑,险些使朕铸成大错。"遂下诏拨巨款重建了殊像寺。寺宇建好后,有人提议把它改为"清白寺"和"无瑕寺",以示三皇姑的清白无瑕。只是考虑到"殊像"意寓文殊真像,故而还是沿用了殊像寺。至于善静室,也因为频繁修建,已早失却了原有的格局和风貌。正是:
剪却心头一片梦,孤松野鹤伴闲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