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探考,这个和尚竟然当了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
话说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蒙古统治已走向衰亡。在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处于下层社会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这场战乱中力挫群雄,横扫天下,建立了大明帝国。而这位开国君主,却是寺庙中走出来的一位和尚。
朱元璋的少小时代,可说是贫穷和苦难的象征,祖上话说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蒙古统治已走向数代都是佃户,他自小就给地主放牛,17岁时,在不足半月中,父母兄长在灾荒瘟疫中相继去世。为了混口饭吃,他只好到皇觉寺出家,干些杂活。但僧多米少,无米下锅时,长老只好把徒弟们一个个打发出去朱元璋过起了山栖野宿的流浪乞食生活。待他三年后再回到寺院动乱中的师兄弟已死的死散的散,朱元璋便做了该寺住持。这时农民起义的烟尘再次波涌而来,一位义军中的同乡给他写信,劝他投奔起义队伍。因当时此事被人发觉,寺院又遭大火焚烧,朱元璋才被逼上梁山,投奔了郭子兴,做了一名普通步卒。因他在战阵中表现非常卓越,郭将军便把才德不凡的养女,号称"马大脚"的马秀英许配与他。朱元璋自此凭着他的胆略和卧薪尝胆精神,从千军万马中一路冲杀出来,最终成为一代凌厉的雄主。朱元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小时苦难生活赋予他的人格养分,其中的段佛教生活,也为他以后的治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孙,特别是有明一代前几位较为清明的君主。
朱元璋的八年僧侣生涯,尽管说他对佛教的深义未必全盘参透,但他对佛教内部的情况可说了若指掌,因此当他作为帝王来看待佛教时,就有了不同于旁人的思考其中的一点是,体验到了佛教确有化愚导顽的教化功能。他还看到了元代喇嘛教的诸多流弊,所以一开始就把眼光移到内地,大力扶植汉地佛教各宗。其中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免费发放度牒(过去度牒作为商品出售)以此迅速振兴汉地佛教,为他的新政治服务。洪武初期,他几乎每年都要召集僧尼举办法会,为大明王朝祈福(他亲率文武百官参加),还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城乡僧侣,可随便结坛,讲经说教。
为了更好地利用佛教,朱元璋不仅把新建立的佛教管理机构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还专门为僧人定出了学讲教义的内容。甚至连沙门如何诵经,如何举办法事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制定的非常具体,就连住持的人选也要亲自过问。这些本不是帝王考虑的细事朱元璋做了,且做得乐在其中。对纯洁佛教内部的一系列措施,诸如"僧有妻者,打死勿论"等的落实,也花了很大的力气。这个和尚帝王,实际上已充当了高级僧官的角色,果然经过他手上整顿的佛教,很快健康地发展起来,也确实涌现出一批热心为他服务的僧侣。其时,分别出使西域、日本、尼泊尔的慧昙、克勤、智光等人,不辱使命。皇帝后来还命克勤蓄发,拜官重用,佛教在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朱元璋这样倾心佛教,但他对自己做和尚的事,却是讳莫如深。因此还让人另造了身世,说母亲夜梦神人,吃了一颗神仙药丸生下了他。还说他在罗汉堂读书,清扫家时对罗汉们说:"你们都出去吧!"18个泥罗汉便乖乖夺门而出,待他清扫完毕叫他们进来,他们才乖乖的回来坐下了—真是极尽神化美化之能事。自然,他对他当乞讨和尚的那种日子,是不准再提了,有的官员士子,因犯"僧、光、秃"包括同音字讳的,白白送掉了许多性命。杭州府学徐一夔,因贺表中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八字,被朱元璋解释为:"光天指剃发,说我是禿子,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结果下令斩首,展现了他极为虚荣淫威的一面。
朱元璋和五台山僧人金璧峰的一段交往,可称佳传。金璧峰禅师身历元、明两朝,少时出语 ,如串珠落盘,从海公学禅数年。开悟后至五台山,先居灵鹫庵,后在北台之北的文岫山普光寺藏修,曾制佛曲华严字母歌42奏。原来,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源远流长,是我国音乐园地中的一支奇葩。自北魏惠云禅师组建百余人佛乐团以来,唐代时澄观整理完成了华严呗赞,法照又创制了“五会音曲”,其时五台山的佛教音乐雄踞五台而领袖全国。到明代时,五台山的佛乐吸取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分为经文、经外音乐两大部分。风行世界的名曲《茉莉花》,即出自经外散曲。璧峰禅师顺应潮流,在五台山创制华严乐曲,他对佛教音乐的贡献功不可没。这里只说璧峰禅师时因五台山民饥,便避开当地优厚的供养而远出,元顺帝曾诏请他祈雨,赠千金不受,赐号"寂照圆明大师",名震朝野。且说朱元璋取代了郭子兴,消灭了各地义军,对将来形势正踌躇无定,有人向他推荐说:"要得天下,不可不问金璧峰。"朱元璋听了,便想拜访金璧峰,咨询定国之计。占领宣州后,朱元璋好容易寻到一处,见有一个老僧跏趺危坐,正在闭目养神,对来人不理不睬。朱元璋哪里受得这般冷遇,便仗剑入内问道:"你就是金璧峰吗?"只见那老僧恰似聋子一般,还是半天不吐字,惹得朱元璋一时性起,抽出明晃晃的宝剑厉声喝道:"你可知道杀人的将军吗?"不想那老僧听了,反倒伸出脖子来,意思是叫朱元璋下刀。朱元璋见老僧这般模样,不由笑道:"难道你真的不怕死吗?"老僧反诘道:"难道你没见过不怕死的和尚吗?"朱元璋面对如此怪犟僧人,知道不是等闲之辈,便认定就是五台山高僧金璧峰,心中顿时释然,遂慌忙上前深施一礼。璧峰禅师这才眯起眼来,打量了他一会儿说:"我早就料到你会来的。"朱元璋一听,更加虔诚恭敬,急求定国大计。金璧峰遂缓声说道:"建康之地,利于王业。"朱元璋一听,内心顿然明白,于是再拜而去,立即命大军渡江占领建康,后在建康(南京)建都定鼎。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不忘金璧峰,洪武三年,他将金璧峰召至奉天殿,盛情款待。让老禅师留在大天界寺,训唱法议,垂询佛法,并赏紫衣、金钵及御制十二韵诗。他在诗中赞誉金璧峰大师"玄关尽悟成正觉",第二年,还在崇禧寺专门为金璧峰禅师赐馔。又于洪武五年,命璧峰禅师举办了施摩伽斛食法会,皇帝还亲到法会行了献佛之礼,可谓对璧峰禅师宠遇极隆。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璧峰禅师的这段交情,遂使五台山的佛乐尽传天下,明太祖也和五台山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据说朱元璋定国后,重修了五台山汉传佛教第一大寺显通寺,并亲题寺额"大显通寺"。这面牌楼就在显通寺之东当街而立(为后来重新复制),亦可说是明太祖扶植汉传佛教的一个例证。
朱元璋虽然重视发展汉地佛教,但出于稳定疆土的需要,他对西藏高僧也礼遇有加。洪武年间,相继封喃加巴藏卜(职盛佛宝国师)、公哥监藏巴藏卜(弘教大国师)、答力度八剌(灌顶国师)等番僧为国师,赐玉印。洪武七年,他还诏见了至五台山巡游的中天竺高僧俱生吉祥,让他留驻蒋山。还接见了其弟子底哇答思,命他随方演教。他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让他们认真传教,以度化他的子民。
明朝第二任皇帝朱棣,也是励精图治之主,他的政权,是抢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得来的。由于在太祖时,命高僧道衍侍侧在旁,他后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及至夺取了天下,也都是军师道衍一手策划下完成的,因此不能说他不懂佛教。永乐初年,他诏令将五台山真容院改为大文殊寺,且敕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并钦造了文殊镀金像送奉五台山。永乐十八年,又将他以佛菩萨名号编的《歌曲名经》,遣使送至五台山,因当时文殊显圣于云际;遂御制《五台山感应序》,以善恶观教化万民。朱棣杀夺得位,多少存在一种微妙心理,他尊崇佛教,除了希求得到福报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怕人家颠覆了他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因而在实行"化愚顽,弥边患"的佛教政策中,则把重心放在了弥边患"上,故而尤尊喇嘛教。他早闻哈立麻(西藏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上师之名,即位后就派人迎请。哈立麻在永乐四年(1406)至京,成祖即在华盖殿设宴招待,赏赐了大量钱财,次年封为"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并赐印诰,命其统领天下释教(其三位徒弟封为大国师)。因哈立麻性喜林泉,倾仰五台山佛教圣地,成祖即派人浩浩荡荡送至大显通寺,还为其重修了该寺和寺中的大白塔。哈立麻于永乐六年(1408)四月辞归(成祖还命在显通寺塑其像供奉瞻仰),成祖又一眼瞅准了西藏黄教领袖宗喀巴,派人多次迎请。因宗喀巴走不开,即派弟子释迦也失(尼泊尔人,释迦牟尼后裔),于永乐十二年(1414)入朝,成祖封其为辅国"西天佛子大国师",并赐印诰。第二年,释迦也失也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的六年中,成祖曾四次制书慰问,并遣使赠送袈裟、镀金莲座等,礼敬有加。释迦也失在五台山布道弘法,兴建了普恩寺等好几座寺庙,将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到宣宗皇帝朱瞻基手上,为推行华夷不二"的民族政策,在宣德九年(1434),继续请释迦也失担任国师。这样,明朝帝王用尤礼西藏喇嘛的策略,换得了边陲的安宁。这里只说宣宗,他在五台山兴建了一座皇家道场圆照寺寺后有一座高达23米的覆钵式金刚座宝茸,下面却安卧着一位尼泊尔僧人的灵魂,记录着一个伤感的故事。
原来,尼泊尔僧人室利沙,因仰慕文殊圣地,在永乐十五年(1417)来到五台山。他本是当时北印度拶葛麻国王的次子,这位帝王之家的皇子,从小聪慧过人,才华出众。16岁时舍弃了富贵的生活出家,持戒学法,显密双修,精通了三藏五明(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药明),在取得僧人的最高学位后,就开始了漫游。他先是至印度遍礼了佛陀圣迹,接着就涉流沙,渡红河,于永乐十二年(1414)抵达明朝首都。崇佛的成祖对这位外国僧人很是重视,在奉天殿接见时,见他谈经论道对答如流,便称赞他是西来圣贤,命居于海印寺。室利沙知识渊博,尤擅传授密法,在京有数千名弟子。其实,室利沙是冲着五台山佛教圣地来的,因为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自古以来被尼泊尔人民奉为保护神。那里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地区,原先是一个水波渺茫的大湖,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用法力劈开大山,将湖水排出,尼泊尔人民才建立了家园。永乐十五年(1417),室利沙奉成祖之命,来到了久仰的五台山,在元朝帝王兴建的普宁寺(圆照寺前身)中布道传法。待他回京后,成祖便授予他"僧录阐教"之职。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逝世,儿子朱高炽(仁宗)即位,见室利沙道高德重,不矜名利,即封他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并赐金印。不料这位仁厚的帝王,仅仅在位10个月就撒手人寰,于是室利沙在一年之中,分别为成祖和成宗举行了荐扬大典。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室利沙在奉命译出《诸佛坛议》后,即请求辞归五台山。但宣宗考虑到即位不久,万事待定,且五台山地处高寒,国师又年事已高,希望他能留在京城弘法,故没有及时答复。
然而室利沙自知世缘已尽,他将宣宗等所赐之物,尽付于短竹国师及弟子,并说:"吾行将逝矣,汝等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便于第二天圆寂西去。朱瞻基也是承继先祖遗志的一位仁厚君主,他得知国师突然仙逝,想想国师平日的作为,不由万分悲痛为自己没有及时答复国师的请求,感到非常后悔。因此即命在宫中设坛祭祀,又命内府二十四衙门的官员,修斋荐悼。遗体火化后,他命将舍利一分为二建塔分藏:一在北京香山,建真觉寺并塔;一命钦差太监杨英,将普宁寺改建为"圆照",并建塔。于是,国师舍利便分藏两寺塔下,圆照寺和寺中的舍利塔,即由此而来。室利沙至此,也总算酣然安卧文殊净土了,这处明王朝的皇家道场,也成了中尼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朝从英宗朱祁镇以来的近10来个帝王,除过朱祐樘外,大都昏聩无能。其中,英宗宠信佞佛的宦官王振,因此大肆建寺度僧佛教泛滥,"僧尼蠹国"。其实英宗在五台山,还有点小小的贡献,他曾下诏护持显通寺、圆照寺和五台山的佛教,不许官员军民侵扰,并赐给五台山六部《大藏经》,安置于五顶等处。明宪宗朱见深本人倒也忠厚,只是因为宠信(小时抚养过他)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才弄得朝中鸡犬不宁。他自己则过分迷信僧道,大封喇嘛、僧官,竭力扶植佛教,故成化年间"国有伽蓝千余寺","游僧万数",僧人泛滥成灾。朱见深对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护佑之力,深信不移,他为 母后祈福,造了丈六高的镀金文殊,并连同佛画像、香金、布帛、念珠等,敕赐五台山文殊寺。又命重修了此寺(赐名大文殊寺入,配足了僧人20名,月给粮六斗,命短竹斑丹禅师主持焚修。由于以上两位帝王的扶植和护持,客观上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发展。
明朝的孝宗和武宗,在五台山还共建了一个寺庙,就是菩萨顶真容院(文殊寺)下面的广宗寺,寺中那一座名重于世的铜瓦殿,来历还颇有些意思。原来,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贤君。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勤于朝政,注意民生,在前朝深重的积弊中奋勇开拓,创出了"弘治中兴"的气象。自然,他对前朝"僧道过滥"的现象,也进行了必要的整顿,沙汰僧尼队伍,限制僧人的不法行为。然而弘治中期后,孝宗对佛教渐渐改变了态度。认为"佛道弘深,诫言明切",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开始重视扶植佛教。相传,他对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非常崇信,为求得佛菩萨庇荫,责成御马监太监来五台山考察建寺。起先很想在东台顶望海峰建座寺庙,因台顶山高风猛,因此特意颁旨,建造的大殿,务必要铜瓦盖顶。不料这件事刚起头,36岁的孝宗一病撒手西去。接替他的武宗皇帝朱厚照,对父亲的这一遗愿十分看重,且他本人又是一个崇佛狂,因此即位后,即责成御马监太监韦敏承办此事。韦敏先在北京铸好了铜瓦、铜脊、铜佛像,接着就来五台山进行实地勘察。终因东台山高风猛,冰雪覆盖,道路崎岖,以及难于管护等原因,同皇上再三斟酌,最后改在菩萨顶下选址建寺,才建成了这座五台山唯一的铜瓦殿(后还命梵僧朵而只坚在中台建了一座演教寺)。铜瓦殿建成后,武宗赐额"广宗"(广弘正宗佛法之意),命秋崖等10位高僧住锡守护,广宗寺铜瓦殿即此而来,秋崖和尚感而作诗说:
磷磷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
无奈朔方冰雪甚,住僧无力可支倾。
这里有必要对武宗朱厚照交待一下,应该说在贤明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朱厚照本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可年轻的朱厚照经坏人引诱,便堕落不堪。他一生不务正业,纵情淫乐,假名出游,大肆挥霍。他还独出心裁建了一座规模巨丽的别宫,谓之曰豹房"。两厢附带密室,其状勾连栉列,将天下搜罗的美女和珍禽异兽尽置其中。经常招徕番僧演示密法,名为修密,实则肆行宣淫,终因荒淫无度,在而立之年毙命于豹房。这个浪子帝王崇佛,自然不会像明太祖那样,努力向理性的方面靠拢。他有时兴致即来,一天度僧道四万(正德二年),因此把父亲苦心经营出的弘治中兴局面,折腾得疮痍满目。至于接下来的世宗皇帝朱厚熜(嘉靖皇帝),也比朱厚照强不了多少,他宠信奸臣严嵩,怠政放任纵欲,本人追求长生,故而崇道排佛,五台山佛教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正是:
立身若不秉公心,浮生一过皆灰尘。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