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探考:杨五郎为何做了和尚,鲁智深又为何大闹文殊院

2020-01-14 22:24:12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旅游网

  

       话说五台山真容院,出了一个道行高超的僧人睿见(即睿谏)。这睿见的师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汉宰相继颙,继颙迁灭后,睿见选中北山下的楼关谷,兴建了白鹿寺。那一年,宋太宗闻睿见"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说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并",大为赞赏,便将睿见召至行宫亲赐"太平兴国"匾额,太平兴国寺因此建寺。

  传说,宋太宗巡游五台山,常由杨家父子保驾。就在宋太宗去寺因此建寺台太平兴国寺礼佛的时候,杨五郎结识了睿见,且常到寺里和睿见方山丈交谈。来来往往之间,杨五郎已渐入佛门,并拜睿见为师。睿见便劝他出家,五郎想到保驾重任,一时割舍不下。睿见知道他日后有难,便送给他一个包裹说:"贫僧送你的这个包裹,日后自当有用务请随身携带,但到危难之时打开。"

  且说金沙滩一场恶战,杨家七郎、八虎死了四个,两个被俘。当时杨五郎策马冲出阵地,好不容易突围到一片树林中,却是前无进路,后有追兵,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忽然想起睿见送的那个包裹,慌忙打开,却见里面竟是一把剪刀,一套僧衣。五郎豁然大悟,遂一把剪掉头发,穿上僧衣,戴上僧帽,脚穿僧鞋,大摇大摆地从树林里走出来,辽兵见是一个僧人,便不予理睬,任他自去。

  杨五郎脱身来到五台山,想到父亲惨死,潘仁美屡屡陷害,含 悲遁入空门,做了睿见弟子,从此隐姓埋名。五郎出家先在北山寺,故明万历年间该寺观百岁老僧留诗说:"眼昏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五郎后来接替师父睿见,做了太平兴国寺住持,他尽管已经出家,但每天起来总要打几路拳脚,跟他练武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便干脆广收门徒,把练武的僧人编为500僧兵,选中寺外一块空地,建了座阅兵台,每天按时教僧人演习武功。由于出家人忌讳使用兵器,五郎便打了根长8尺、重81斤的铁棍(现藏于佛国藏珍楼),他便舞动着这根铁棍,点扫、捅、砸、摔,72路金刚棍,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寒光闪闪,直舞得人们眼花缭乱。舞到最后,五郎把铁棍在地上点一个孔,再突然拔出抛向天空,那铁棍便直溜溜地跌下来,原丝合缝地插在地上的小孔中,这就是五郎在五台山传下来的金刚棍,也叫罗汉棍,故有人做诗赞道:

  铁棍捧打通魔障,披袈裟成佛诵经。

  那一年,辽将韩昌领兵来犯,镇守三关的六郎整军御敌,然而2手下兵寡将少,不由连连叹息,这时焦赞说:"听说五哥组建了一支僧兵,何不去五台山,请他出山助战?"六郎说:"他已心灰意冷,恐怕是不肯出山了,不过你还是去试试吧。"焦赞领了六郎之命,来到五台山,见演武场上棍棒相击,喊声一片,只听得阅兵台上,突然声大喝:"你是哪个朝廷的使者,为何不把圣旨呈上来?"焦赞见了五郎,便将辽兵围困代州之事说了一遍。五郎虽说身在佛门,却是心系沙场,早想报效祖国,听了焦赞的叙说,气得虎眉倒竖,便一口答应共同破敌,连夜带领500僧兵开赴雁门关。却说那韩昌自金沙滩大战后,根本不把宋军放在眼里,那一天奉萧太后之命,统率大队人马,将雁门关团团围定。正要起火造饭,忽听得一声炮响,只见 四周突然杀来50僧兵,僧兵使棍弄棒招数独特,辽兵溃不成阵,韩昌慌忙提枪上马,迎面撞上了杨五郎,五郎也不答话,只用力棍打去,只听得"咯嚓"一声爆响,韩昌就被劈成两半。再看时,原来铁棍的一头,正打在一块大石头上,石头被打碎了,铁棍也震开了一道一尺多长的裂缝。

  相传,杨五郎在太平兴国寺出家后,人们便把他出家的寺院叫做了五郎庙,把寺院所在的山谷叫做五郎谷。五郎祠当时香火十分兴旺,人们说五郎十分灵验,游客争相到此瞻礼。关于杨五郎其人,有的专家经过考证,认为是金沙滩战死的杨延玉,也有的认为是南征北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杨六郎(杨延昭)。有的研究者说,关于戏曲《杨家将》中的人物,确有其原型,但不可否认,也有艺术加工的成份。那么,杨五郎其人,是否也像余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一样,是经过艺术处理后的人物了。但五郎出家五台山的事,人们却宁愿相信这是事实。杨家一门忠烈,后继有人,神宗时又有杨文广跟随范中淹,在抗击西夏中立下战功。五台山还有杨家留传下来的"梨花枪",说有一位叫杨妙真的女子,她是杨家后代,人称她为杨姑姑。她自己则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据说这梨花枪,"妙在于熟,又在心细",技法严密精纯,相传五郎的徒弟真宝,率领僧徒抗击金兵时,就是演练的梨花枪。这些史实和故事互为融合,演变流传,寄托了五台山僧俗两界爱国的美好愿望。

  再说宋朝到徽宗时,已有一百多年了,此时朝中积弊深重,皇帝宠信奸臣,蔡京、童贯等无恶不作,因而激起民变,爆发了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这里说的就是,梁山好汉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原来这梁山108条好汉中,鲁智深属天罡星36员中的一个,据有关研究者说,梁山领袖宋江恰有其人,梁山泊36名好汉也似乎是确有其人(郑振铎语)。这就是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两上五台山,也并不仅仅是小说和民间传说而已。

  鲁智深原名鲁达,睦州青溪人,据说他生得熊腰虎臂,豪爽仗义。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后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处担任提辖,故人称他鲁提辖。那一日,鲁智深正和史进、李忠,在酒楼上喝酒,听得金老女儿金翠莲一阵啼哭,上前问明了情由,知道是一个叫"郑关西"的屠户,要强行委屈于她。遂赠银子叫他父女快快逃走,他自己却径往郑屠户处,故意寻衅闹事,不想拳打死了郑关西,因此一路逃将出来,撞进了代州雁门县。

  且说鲁智深在县城十字街口,见远远有一堆人,正围在那里看榜,瞎子不识的鲁智深,也凑过去瞧热闹。这时,只见一个人猛地抱住他,扯在一边,看时,却是被他救了的那个金老汉。金老汉喘着气说:"恩人,你好大的胆,明明是悬赏捉你,你却还要凑在那里看。说着,便将他们如何流落此地,女儿如何经人介绍,做了此间大财主赵员外的外宅等事,细细说了一遍,就扯着他面见赵员外计议。赵员外呻吟了半晌说:"只怕是公差日日缉捕的紧,如今倒是有个安身去处,离此间三十里的五台山,我家从祖上起就舍钱在文殊院,智真长老又是我的弟兄,不知恩公肯去吗?"鲁智深想想也实在别无去处,便说:洒家一个该死之人,情愿出家做个和尚!当下计议定了,赵员外即刻准备了火烛香茶等物,又备了数担厚礼,不两日,便和鲁智深各乘了一顶轿子,直奔五台山而来。一行人到得灵鹫峰下,但见那文殊寺就在山顶,却是构筑得巍峨峥嵘,华贵非凡,好一处人天相接的梵宇仙宫!昔有诗云:

  古今皇帝敕,寺启鹫峰头。

  客喜松间屋,僧栖云外楼。

  这五台山菩萨顶大文殊寺,就是塑有文殊菩萨显圣真容像的真容院,宋朝数代皇帝对此寺恩宠有加,真宗曾建了奉真阁,成为皇家道场。日本成寻来华,神宗批准人住该寺,丞相张商英也在元祐三年,三上真容院拜谒文殊真容。故而大文殊寺在当时,位居五台山诸寺之首,禅僧七百多人,亦多才杰英秀。且说智真长老见大施主到来,领着首座监院等,出山门迎入方丈。员外叫智深过来相见,却见那智深早一屁股坐在了禅床上,便俯身对他说:"你既来这里出家,便不该是往日提辖时模样,怎肯对着长老坐了?"那鲁智深听了,便乖乖起身,在长老身侧立了。员外便说:"我这个表弟,乃军汉出身,生性憨直,万望长老看我薄面,收留为徒。"接着又细细交待了一番。这时,只见首座、监院、维那等众僧,都走马灯般跑来,纷纷在长老耳边细语,说鲁智深面目凶顽,实非良徒,恐怕日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扫一眼智深,便眼皮微合,进入定中。不一会儿,他从定中回来,便吩咐立即为智深剃度,众僧一齐跑来劝阻,智真长老说:"此人上应天星,虽然时下凶顽,将后却成正果,汝等皆不及耳!"众僧便再无话可说,鲁提辖从此作了文殊弟子,长老赐法名智深,鲁智深的名号即此而来。

  再说赵员外走后,鲁智深早晚打坐念经,认真学起佛来,但他毕竟散漫惯了,哪里过得了拘谨的日子?不两日,不是倒头大睡,就是在寺外红墙上撒尿。监院和僧人们见他如此行状,想到他上应天星,又碍于长老袒护,也就由着他去了。这鲁智深见众人躲他,就益发率性胡为起来。也是久静思动,那一日,鲁智深出得山门,听得丁丁当当一阵声响,顺风刮来,便连蹦带跳顺势摸下山脚,循着声音走进了一个打铁铺,说要打根一百斤重的禅仗。打铁人见他生得雄壮,便说:"关王的刀也才八十一斤,像你就是打条四五十斤的,也十分的重了,要不如何要弄?"鲁智深听了,蓦然将地下的一个石磨盘,端在头顶狠狠的旋了转,众人见了,惊得直吐舌头。于是当下议定,就打根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仗,再打一把戒刀。

  智深预付了银两,拔脚走了出来,举目想寻一家酒店,见这里只不过是十来户人家的小庄,哪来的酒吃?待出得庄来,走到山弯处,猛闻到一股酒香,却见前面一个汉子挑着两坛酒赶路,便三步两脚赶上去,拦住就要买酒。那人见是个僧人,便说:"你就不怕戒律惩罚吗?况且我这酒,是专为一家事筵准备的,不能卖给你。说着担了要走。这鲁智深哪里肯让,一把过去扯住那人领口,顺手放倒在地说:又不会短你的钱,为甚不卖给俺酒吃?"一边就抢过了一坛酒来,掀开了盖子,用勺子舀了就往嘴里倒。那人见和尚凶猛,也不敢过来阻拦,眼睁睁看着把一坛子酒吃光了。鲁智深吃完了酒,甩下一把碎银子,也不论多少,抹一把嘴,就一步一颠上得山来。早有门子远远望见,见他坦胸露肩,烂醉如泥,一齐拦住骂道:"你这个俗徒,因何吃酒破戒,坏我佛门规矩?还不撵下山去!"只见数个和尚手执木棍,纷纷过来拦他。鲁智深也不言语,猫腰舒展猿臂,发一声喊,却似半空里炸下的一个响雷,探手就从身边拔起 颗松树来,众人看时,那树根处带起石碾大的一个士石疙痞来,唬得纷纷退回山门。这时,智真长老匆匆赶出来斥道:"智深不得无礼!今看员外之面,饶你一回,下次再犯,定要赶出山门!鲁智深见了长老,那酒分明已醒了七八分,知道是自家错了,便丢了松树,低着头回到禅房,扑倒呼呼的睡了。

  鲁智深自那次犯戒,再不敢出寺门一步。那一日摸黑起来,念了一回经,用了斋饭,回到禅房,只觉得浑身的不自在。掐指算来,整整做了七个月的和尚,没一天不甘苦困渴的难受,想想那些斋饭,最好也不过是些芋头疙瘩,蘑菇蕨菜而已,素的叫人牙根儿发酸。再想想做提辖时,不一顿没有大酒大肉,真个是吃香的,喝辣的,何等的畅快,如今却把个身子干瘪了。鲁智深想到这里,又逗弄出满嘴的酸水来,他不由叹息一番,把那口酸水咽下肚去,就从枕角模出几两碎银子,离了僧房,信步摸下山来。

  鲁智深来到台怀,看那集镇上人来人往,提篮小贩招摇过市,算命摆摊的满布街头。再看那些货色,多是些如意、佛珠、木碗、面杖之类,便把一双眼只管往两边店铺上瞟。却是米店,布店,水果店,蘑菇店,豆腐店,独不见酒店。再望一眼远处,见有一个酒望子在那里飘逸,鲁智深便寻去入内坐了,说道:"快拿酒来!"不想店小二说:"你个僧人,要甚酒吃!俺这里有个规矩,不卖给僧人!"鲁智深急了说:"为甚不卖,俺又不短少你的钱。说着,就把一包碎银子扔在酒台。这时,只见店主慌忙出来说:"师父莫怪,因我这店是租寺里开的,长老吩咐,若要卖给僧人,不仅要追回本钱,还要将小的撵出台怀,到时候叫小的一家人如何过活?"鲁智深说:"你只管卖给洒家,酒家不说便了。"掌柜的连连摇手说:"使不得,使不得!鲁智深听了,双眼圆睁,虎眉倒竖,伸过一只手来,就要抓扯。慌得店主"扑通"一声跪倒说:"万望师父慈悲,小的实在不敢卖给师父,师父要是实在想吃,可向南二里的僻静处寻找吧。"鲁智深还要蛮缠,一想这店主恐怕也有难处,就拿了银子出来,径自向前走去路上又见了两个酒望子,进去一问,还是不肯卖。

  鲁智深无奈,只得去寻那僻静处,待走到杨林街尽头看时,见眼前的白望子上,不知写着甚么鸟字,那个酒字,却做一个印戳儿红在中间。鲁智深骂了一句,就掀起帘子闯进去说:"可是酒店吗?店主说:"俺这叫'般若店。"鲁智深不耐烦地说:"什么白的热的,明明上面红着个酒字。"店主笑了说:"若是五台山的师父,却不敢卖与您吃。"鲁智深说:"俺一路行脚,刚游方到此。"店主看他不像是本地和尚,便把酒上来,鲁智深一气吃了十大几碗,忽然闻到一股肉香,便叫道:"有什么肉,一并拿来!"店主说:”肉却是没有了。"鲁智深皱着眉嗅了一嗅,便径直跑到里间,在墙角炉火上揭起铁锅的盖子,见里面堆了七八个肘子,还有猪蹄,正咕嘟嘟煮得欢。便说:"你为甚不卖给俺吃?"店主说:"只道是和尚吃不得肉,且这肘子也没熟透呢!"鲁智深见了,那口水早流出来,也不管生熟,捉出一个来便吃。又叫店家做一盘端了五七个出来,然后撕啃着,又一连喝了大碗酒。也是瘦伤了的人,那鲁智深摸一把肚子,已是滚圆溜光,又打了两个饱嗝,把吃剩的猪蹄,包了两个揣在怀里,付了银子,就出得店来,急急的往山上返。

  鲁智深走过"五台福地"牌楼,颠到半山,就凑着一丛花树,撒了一泡尿,又见刺斜里一个凉亭,就到上面坐了。四顾佛国景色,自己喝彩一番,越发兴奋起来,便禁不住下来,在空地上打了几路醉拳。不想跌跌撞撞,膀子撞在亭柱上,听得呼啦啦一声,那亭子就坍塌了半边。此时,门子听到半山里轰响,见鲁智深打倒凉亭,醉上山来。,吓得急把山门关了。鲁智深抢上山来,见山门紧闭,眼里直冒火星,用双拳左右敲打了一阵,不想酒涌上来,只觉得眼前一团黑,团彩。待翻转身再看时,只见彩光里有大汉向他摸过来,便脚把栅栏踢倒揪了一根木头,狠力打去,只几下,那天王就站立不住,轰然倒下,跌做两段。鲁智深哈哈大笑,一转身,又见一个汉子圆睁怒目,摇晃着摸过来,激得鲁智深大怒,一阵好打,果然,那一尊天王也哗然倒地,至脖至腰折成三截。

  此时,早惊动了监院,随即叫起班职事僧人,又点了库头、灭工、车夫、净头,共一二百人,各各寻了∫杖叉棍棒,候在殿下。只听得鲁智深在门外大叫:还不快开山门?惹得老子性起,一把火烧个痛快!"监院只得叫人抽了门闩,只见鲁智深"扑"的一跤闪了进来,有几个胆大的,纷纷手执棍棒一齐围来。鲁智深见了,就地把院门口那张桌子翻倒,揪下两根桌腿打将过来,众人吓得纷纷拖了棍子后退,怎奈被鲁智深赶得急,围着大佛殿一溜烟的跑,唯恐爹娘少生了两只脚。此时满院的禅僧,战战兢兢也转着圈儿躲,那些胆小的,早钻在了供桌下,躲在了佛菩萨后。鲁智深前后追打,正在得趣之时,迎面撞见了智真长老,那酒顿然醒了一半。听得长老厉声喝道:"智深,你把老衲也打死吧!"那鲁智深才慌忙丢了桌腿,扑地谢罪。智真长老说:"我今日不与你理论,你且随我在方丈室睡了,明日再说。"

  第二日,智真长老叫过鲁智深说:"你前番闹了一场,今儿又打折了凉亭,打烂了金刚,赶得众僧绕院而走,擦皮绽肉被你伤了的十几个,这个罪业非小。我这里五百里的文殊菩萨道场,千百年的清净香火圣地,怎容得你肆意妄为。今看赵檀越之面,荐你去东京的大相国寺,那里的住持智清,是我的师弟。如今你拿了这封书信,去投他,讨个职事僧做吧。我夜来定中看了,现赠汝四句偈语,终身受用,你可记下了。"鲁智深听到这里,眼中不由涌出两行热泪,赶忙跪地说:"弟子牢记教诲。"长老便一字一顿地说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上。"鲁智深听了偈语,对着长老拜了三拜然后藏了书信,从禅房里取了包裹,辞别众人下山。又至铁匠铺拿了禅杖、戒刀,便取路向东而来。以后,鲁智深又大闹桃花村、野猪林、二龙山。破辽之后,又二次上五台山,协同宋江等百名战将,拜望了智真恩师。最后,鲁智深在浙江捉得方腊后,因闻"海信(应时而来的海潮)开悟,在杭州六和寺坐化。有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编辑:admin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