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五台山的故事

2016-04-17 21:41:55 来源:

    自从东汉永平年问佛教从印度传人我国,五台山成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上首菩萨“七佛之师”文殊师利的演教圣地后,历朝历代都有封建帝王朝台拜佛之事。由于“文殊”梵文译名为“曼殊”,而“曼殊”又与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洲”谐音,清王朝便自认为他们是“文殊”。“文殊”又有“妙吉祥”、“吉祥金刚”等含义,清王朝便选定“吉祥”为他们的祝福用语。吉祥者,万事幸运如意之谓也!除暗含有文殊聪明智慧的意思外,比起历朝传统的祝福语“万福”来更是周全响亮。一时间,“皇上吉祥”,“太后吉祥”,“阿哥吉祥”, “格格吉祥”,皇宫内外到处沉浸在一片“吉祥”声中。

  正因如此,清王朝非常注重敬奉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顺治皇帝从佛师木陈道斋学佛,自起法名“痴道人”,欲上五台山奉侍文殊菩萨康熙皇帝五次朝台,亲登五个台顶朝拜文殊菩萨雍正皇帝因政务繁忙,除过贝勒身份时陪驾朝过五台山后,再没机会朝台,却自号为“圆明居士”,称为佛家子弟,捐出自家宅第雍王府,易名“雍和宫”,为佛寺精舍,供养佛像和喇嘛并著有《御选语录》十九卷,《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成为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佛学造诣高深的佛皇上。

  乾隆皇帝更是超过了他的先祖先宗,一生六次朝台不说,在五台山的作为更使人瞠目结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氏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据传,乾隆皇帝生母那拉氏生他时,曾梦青狮投胎,便认为是文殊菩萨转世。雍正十二年,二十五岁时即位。他天生的聪明好学,精通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忆超群,诸子百家正史野史过日不忘性格又非常潇洒豁达,是个典型的才子。即位时,清王朝文治武功达到空前鼎盛,仓廒充盈,国富民安,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盛世。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功劳。他是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乘凉者”。一方面,他懂得前人栽树的不易,有把祖宗的基础事业更进一步发扬光大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毕竟不是栽树的亲历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暴露出挥霍祖宗产业,不能象祖宗一样克勤克俭,精励图治的弱性,缺乏祖宗那样的雄心壮志。处理朝政时是这样,朝台时也是这样。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他“奉太后”第一次沿着皇祖当年朝台的足迹瞻礼五台山。

  来到长城岭,踏人山西五台山地界。沿途的自然美景,百姓的欢迎盛况,五台山佛教圣地的辉煌景况,使才华横溢的乾隆皇帝由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皇祖朝台的宏愿和自己治国的意图,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长城岭至台怀恭依皇祖元韵》的诗篇。这首诗很有典型意义,集中地反映了他朝台的心愿: “五台夙所企,结念礼文殊。行将至香界,先此蹑云衢。秋色驻枫岭,,霜华霏椒途。来来就日民,杂沓声欢呼。峰矗村前髻,泉鸣涧底竽。阊井西成佳,对此颇自娱。抚众意弥钦,绳武念更纡。十年纵小康,岂足言区区!清凉信清凉,宜为佛所都。天花上下雨,梵云朝暮图。延禧祝慈宁,端资法润濡。时巡藉讲武,皇祖有鸿模:申命仆御臣,此行其可无!”他认为,用佛教安抚百姓,安抚四邻民族,结束战争,用十年的时间实现小康,是能够轻而易举达到的。表达了他朝台的意愿。 在射虎川,乾隆皇帝看到过去曾听皇祖所说的老虎出没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农桑景象。

  他联想到皇祖朝台时在此射虎之事,异常兴奋地写了?射虎川》一诗,并加小序日: “遵长城岭而西,绝壁嵌丹,灌丛缬绿,我皇祖西巡时射虎之处也。神武泉在其旁=因或是什,用志景钦”。诗云: “丛莽荒榛霁霭凝,川经射虎仰威棱。孙权却笑为车怯,李广徒闻没石能。讵是雄矜一夫勇.由来圣有百灵凭。何人政至于菟避.到处农桑信可征。”于菟,是老虎的又一个名称=乾隆在诗尾自注:“五台旧闻多虎,今则垦田艺植.猛兽避迹矣!”歌颂其皇祖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 乾隆皇帝这次朝台,由菩萨顶主持接驾,驻跸于菩萨顶御营,在菩萨顶建醮讲经。因清王朝在政治上特别尊崇喇嘛教,菩萨顶大喇嘛又是康熙皇帝所封的“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的缘故,乾隆皇帝对菩萨顶和五台山各黄庙赏赐了不少珍物钱财: “供奉菩萨顶并台麓寺佛前御书《心经》、佛塔各一轴,墨刻《心经》、佛塔、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墨刻、金刚经》、佛塔各一轴又供奉罗喉寺、王花池、寿宁寺、般若寺、镇海寺、七佛寺、殊像寺、i泉寺墨刻《心经》、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还供奉菩萨顶镀金镶嵌坛城、镀金菱花盘、彩漆挑杆八、吉祥法鄢把盏、花瓶、荷叶碗、黄罗宝盖还供奉台麓寺银八宝、镀金菊花盘还赏赐各寺香银五百九十五两。恩赏菩萨顶喇嘛克食蟒袍、蟒缎、珠子、貂皮、老格隆等蟒袍十七件,众僧银五百三十余两,瓢珠一百八盘、哈达二百二十块台麓寺喇嘛蟒袍、缎子,众僧蟒袍六件罗喉寺住持老格隆等般若寺、寿宁寺、镇海寺、七佛寺住持等,各赐蟒袍有差”(见《山西通志•巡幸记》卷八十一)。

  他也要徒步登台顶朝拜文殊菩萨,登了中台、西台、北台三座台顶后,劳累和寒冷使他对剩下的东台、南台两座台顶怯步了。他回驾到了台麓寺行宫,天降瑞雪。乾隆皇帝见景生情,《回銮即事》一诗三阕随口而出。其一日: “时巡绳武阅金穰,台麓延缘礼法王。最爱唐风犹近古,时从好乐戒天荒”。其二日:“祝鳌回奉大安车,空里蓰徒度岭斜。应是文殊送归辔,故叫随路散天花”。其三日: “天公玉戏变暄寒,迤逦银衢碾翠銮。回望五台霄汉上,虚天真作化城观”。踏着初雪,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回到了京城。 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乾隆皇帝又分别两次“奉太后”瞻礼五台山,为皇太后祈福祷寿。连同第一次,都是向国人宣扬礼佛敬佛,孝行天下。

  然而,对于才华横溢,每动一步都要吟诗咏词的乾隆皇帝来说,这两次朝台时所写的诗远远不如第一次有激情有感受:一些写五台LlI景色的诗令人有泛泛而硬凑的感觉。说实在话,乾隆皇帝的“博雅”在历代帝王中是第一个,一生御制诗十万多首,所作之多,为陆游所不及。每一诗成,便使儒臣解释,如不能即时回答解释,还允许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他乃举其出处,以为笑谈。然而, “多”也就难免“滥”,难免陈词滥调“诗多好的少”。不过,也有几首写出了五台山的独特性,现选两首以飨读者:一首为《度龙泉关》。乾隆皇帝诗前自序: “有寺名涌泉者,寺僧以绳系钟杵引于户内,可卧而撞之。前度即欲题诗而未果,今复见之,戏成而作。”诗云: “楼阁涌祗林,楗椎以大音,不消劳撞杵,可以稳蒙衾。霜籁常教度,晨寒岂虑侵。山僧真会懒,未免有机心。”幽默而诙谐地吟咏了涌泉寺这一独特的撞钟现象。令人可发一笑。一首为《雪水茶》:“山中雪水煮三清,大邑瓷瓯人手轻。屏去姜盐嫌杂和,招来风月试闲评。适添今夕灯前趣,宛忆当年霁后程。只有一端差觉逊,三希即景对时晴。”乾隆皇帝在诗的第二句和第六句有自注。前者注日:“水以最轻者为佳。此处水较京都玉泉为重,惟雪水比玉泉犹轻云。”后者注日:“丙寅秋巡五台时,回程至定兴遇雪,曾于毡帐中有烹三清之作。”除告诉我们如何品评水质外,还告诉我们乾隆皇帝经常用雪水煮三清茶来饮用。什么是三清茶呢?典故告诉我们,乃是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的茶,有非常的保健作用。乾隆皇帝活了88岁,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寿皇帝,不能说与他特别注重保健而无关。 乾隆皇帝这两次朝台,都是在菩萨顶驻跸。御驾一来,千乘万骑。寺庙里便显得非常拥挤。

  山西巡抚鄂弼便在菩萨顶侧和台怀外台麓寺旁建盖行宫,以供御驾安歇。《山西通志•巡幸记》第八十二卷详细记录了此事:乾隆二十六年二月, “上谕,从前二次巡幸五台,帐殿周庐,随常顿宿。今春巡抚鄂弼于菩萨顶侧建盖行宫,并台麓寺旁添设坐起数楹,以备安憩。虽臣子之情,而询其工料所费,乃出自伊等养廉。夫朕既不许派累百姓,而各官养廉原为办理公务及薪水之资。今以捐建行宫,则甚不可。著于从公项内拨赏银二万两,以供鸠工饬材之用”。然而,所建的菩萨顶行宫仍然不够御驾在台怀顿宿安憩之用。

  山西行省又为其建台怀行宫。 台怀行宫即五台山皇城。据民国初李相之的《五台山游记》说,五台山有一座皇城, “传言此是前清皇帝上山时的驻跸之所”。皇城的大门名叫“五朝门”,上书“皇城”二字门外有汉白玉石牌楼三楹,汉白玉石狮一对,御路、御桥等等门内“有东西朝房各九间,是旧日皇上上山时,随从文武官员朝见候旨的地方再往里走,即五大殿:日中和殿、日保和殿、日太和殿、东西两边又有文华殿、武英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东北方面,又有养鱼池,看花楼,西北方是台榭煤山。意想当年皇城里边,楼台殿阁,勾心斗角,不知如何华丽”。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乾隆第四次朝台便驻跸到了台怀行宫。乾隆皇帝《台怀行宫》诗云:“台怀每幸必于春,恒驻斯堂有宿因”“前堂召对非无事,大吏咨诹总为民”:乾隆皇帝对自己在台怀行宫的寝卧之所清凝斋,亦写诗《题清凝斋》云:“寝室日清凝,旧斋居以仍。无过停信宿,已觉未相应。信弗民劳力,微嫌更充能:精蓝雅可望,后苑底须增。凝碧亦曲沼,清寒自迥陵。五言聊志愧,未豫戒之曾:”总的来讲,乾隆皇帝对山西地方为他建造的台怀行宫是非常满意的,只是在诗的末尾两句装腔作势地责备了一下自己,没有预先告戒地方不要为其建造行宫。虽然如是,乾隆五十一年f1786)二月第五次朝台,还是赏银八万两,作为五台黏补行宫,搭建桥梁,道路之费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又赏修建台怀行宫费用二万两(均见《山西通志•巡幸记》)。足见五台山皇城之规模是何等宏大,富丽堂皇! 五台山皇城,据知情人讲,就在现今垮院寺、五爷庙前,一直由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管理。日寇侵华占据了皇城并作为“红部”。台怀行宫成了日寇屠杀抗日人士的屠宰场。

  一次抗日游击队对其攻击时,皇城失火,焚烧严重。日寇败退,五台山老百姓憎恨日寇,又怕日寇再来,遂拆毁了皇城。现五台山显通寺“佛国珍藏楼”尚藏有皇城缩影木雕。皇城当年气派可略见一斑。 五台山毁了皇城,不能说不是五台山的一大遗憾。再联想到英法联军火烧了的世界名园北京圆明园,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人能不扼腕吗?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民族的和谐相处是何等重要。 乾隆五十一年f】786)二月,乾隆皇帝在他75岁高龄时第五次朝台。这是一次对于大清王朝来讲意义非常的朝台。是年,大清王朝立国之初便积极推行尊崇藏传喇嘛佛教,怀柔蒙藏民族,统一繁荣大清国的政策得到登极的政治效应。卫藏呈进丹书,尊称乾隆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明确指出乾隆皇帝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卫藏亦称乌斯藏,就是现今的西藏。西藏政教合一,达赖喇嘛掌握了绝对的权力。文殊菩萨是喇嘛教的祖师。达赖喇嘛尊称乾隆为曼殊师利,不仅确认了乾隆皇帝青狮投胎的身份,更表示了西藏对中央政府的绝对服从,西藏与大清是如同子孙与家长一样的一家关系。因为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宣教圣地,乾隆皇帝的这次朝台,就是来向世人宣示自己是文殊师利大皇帝,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来到五台山,三世章嘉活佛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

  二世章嘉活佛为达赖五世的大弟子。康熙四十年(1701)奉召北京,被任命为多伦汇宗、善因寺扎萨克喇嘛,总管内蒙古喇嘛事务。康熙四十四年(1705)被封为“呼图克图”、 “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 “呼图克图”意为长生不老的活佛。凡属这一级的活佛,每代转世必经中央政府予以承认和加封,其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灌顶普善广慈活佛大国师受封住锡在五台山的镇海寺。作为曼殊师利大皇帝的乾隆驾幸五台山,兼有大国师和达赖弟子双重身份的三世章嘉活佛,无论是从国家方面还是佛教方面,自然必须迎驾。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至菩萨顶。时逢瑞雪纷纷。乾隆皇帝灵感一动,一首《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诗随口而成: “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萦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并在诗的第二、第六和第八句分别加自注日: “是日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三月初二日至灵鹫峰瞻礼文殊宝相,时适值瑞雪霏雯,扈从及僧俗人众咸谓天花飞舞,文殊示喜也。”“文殊,梵经本称曼殊师利,汉藏经内亦或书之。曼殊对音即满殊。今卫藏呈进丹书,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征亿万年无量福祚也。”正式对外宣称,曼殊就是满州(殊),自己就是卫藏丹书所称的曼殊师利大皇帝。此诗及自注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在菩萨顶一座四棱石碑上。虽有自我炫耀之嫌,却从另一个方面申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达赖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为表章嘉率众迎驾之功,乾隆皇帝敕赐“章嘉呼图一万银两,分赏于五台各庙喇嘛,以为熬茶念经之用”、(《五台新志•巡幸》)。 登了菩萨顶,又登黛螺顶。乾隆皇帝在《登黛螺顶》诗末自注云:“黛螺顶为清凉山东峰,林峦回互,络绎奔凑,与五台顶灵气若接。寺中像设中台演教寺孺童文殊师利菩萨,东台望海寺聪明文殊师利菩萨,北台灵应寺无垢文殊师利菩萨,南台普济寺智能文殊师利菩萨,西台法雷寺狮子吼文殊师利菩萨。夫菩萨言一亦可,言百千万亿亦可,岂拘五台五像乎?未考始自何时,亦如是随喜而已。”诗云:“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拥现芙蓉。窗问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阁黎疑未识真宗。”乾隆皇帝此诗碑就立在现在的黛螺顶。乾隆皇帝描景绘色的如椽神笔,不仅是五台山的第一导游,其端庄洒脱、丰润圆滑、有才有气的书法艺术,更为五台山增添了靓丽的景色。然而,乾隆皇帝却不知,或者知也不说,黛螺顶如此供养五台曼殊像,乃是菩萨顶扎萨克大喇嘛猜测乾隆皇帝的心思所为。乾隆皇帝前番四次朝台,只是在第一次登临了三个台项。现在年龄超过古稀望八旬,再登台顶已是不可能。为弥补这个缺憾,便将五个台顶的文殊像塑设在黛螺顶供乾隆皇帝朝拜,美其名日“小朝台”。虽然圆满,但毕竟缺乏登临五个台顶朝拜文殊的庄严和气魄。 其实,乾隆皇帝关心的并不是朝台。他自己就是曼殊师利的化身,朝台还有什么意义?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使他的国家永远是大清王朝的一统天下。卫藏所呈的丹书使他找到了这个“法宝”。从五台山回来,他把自己的“圣容”换在承德山庄文殊寺按五台山殊祥寺文殊菩萨像新塑的文殊像上,向世人宣示他就是文殊,一切违背文殊教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

  为了进一步宣示他的这个思想,乾隆皇帝在他81岁高龄,距第五次朝台6年后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第六次朝台:他再一次来到菩萨项,写下了《灵鹫蜂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一诗: “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日言归底幻来。大土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梵宗儒理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表达了他“金容永永镇华垓”的愿望。只要文殊菩萨的“金容”永远在中华这块土地上存在,大清王朝便永远不倒。同时,他也强调了“梵宗儒理本无二”,汉番民族是一家,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整体。在回驾到白云寺行宫,他的《回銮至白云寺作》一诗中,仍念念不忘大清江山的延续: “曼殊岂止一曼殊,梵语清文国号符。万岁千秋恒若是,子孙永保在兹乎。”再一次强调了文殊师利菩萨与大清王朝的关系。 乾隆皇帝尽管成了文殊师利,诗人的特质却又决定了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很多情而重感情。他来到镇海寺,看到了三世章嘉国师活佛的墓塔,不胜感慨,写诗云: “过去波罗似重听,何来率堵见新安?不殊调御金刚句,一切有为如是观。”并加自注:“章嘉国师深契梵宗,兼通汉文,向与之言,每契禅意。丙午f即乾隆五十一年。作者注)尚于此率众梵僧讲经,即于其年示寂,建塔是寺。追思禅聚,不胜流阴之感”。在《寄题北台叠旧作北台眺望五依皇祖元韵二首》诗中再次提到章嘉活佛: “章嘉驻锡寺,梵行众谁跻。示寂无来去,迹陈徒仰低。”自注云:“章嘉国师戒律精严,清、汉、唐古特文皆深通。

  尝与谈论,无不心契。乃丙午于此别后遂而示寂。虽在彼法本无来去,而俯仰之间难忘陈迹。”可见两人情感非同一般。 乾隆皇帝六度朝台,挥霍浪费钱财非常巨大。单说修建行宫就有端村、圆头、赵北口、黄新庄、半壁店、秋澜村、梁格庄、正定府、定州、保定府、涿州、真定府、台麓寺、白云寺、台怀、菩萨顶、灵南寺、众春园、灵雨寺,大教场、东北溪等二十一处。仅就五台山境内三座行宫就耗银十二万两!他又重葺五台山寺庙: “在五个台顶者为显愤)教寺、望海寺、法雷寺、普济寺,灵应寺,在菩萨顶者为文殊寺,在台怀者为显通寺、殊像寺、罗喉寺、广宗寺、寿宁寺,其外有碧山寺、涌泉寺、栖贤寺、镇海寺、白云寺”等,这自然又耗费大量的钱财。又次次朝台都要给寺庙大量的赏赐,虽然花的钱是他皇家的,但归根结底是国家的。连同他几次下江南,花费的钱财简直无法统计。乾隆的奢华,种下了大清王朝后来衰弱不振的种子。

  乾隆皇帝六度朝台,除写了百余首诗以外,为五台山寺庙赐诗题额,制碑泐石,御书宸翰,悉难统计。现保存完好的御制碑还有菩萨顶的两座汉白玉四棱碑和殊像寺、黛螺顶御制碑等等诗文有塔院寺大藏经阁《宝塔院作》壬子(1792)季春御匾,观海寺《笑题明月池》壬子季春御匾,《镇海寺作四首》壬子季春下浣御匾,《显通寺》再依、三依、四依皇祖元韵御匾,己已f1749)“心印毗昙”、 “露表天诚”御额匾,殊像寺己巳“大圆镜智”御额匾和广宗寺的一副楹联等等。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也为五台山风景区筑起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乾隆皇帝六度朝台,尊崇喇嘛教,怀柔蒙藏,尽管是萧规曹随甚至卫藏呈进丹书,把他装扮成了曼殊师利大皇帝,成了文殊菩萨的化身。现在看来虽然有些滑稽,然而,意义却非同寻常。中华民族从那个时候起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统一。现在“藏独”所以不得人心,除违背中华民族的意愿外,更是违背藏传喇嘛教,违背历代转世重生的达赖喇嘛意愿的。这就是乾隆皇帝朝台贡献给中华民族的真正的伟大历史意义。

 

编辑:admin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