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岗下卧牛城
五台山旅游网11月9日消息 忻州古城位于忻州境内的中部,坐落在盆地与山冈交界处的大土阜下,正是元遗山先生在其《重修天庆观功德记》中所言:“吾州跨西岗而城,而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原。”城的北、东、南三面田野开阔,坦荡如砥,一望无际,西面丘陵突兀,次第隆起,东南走向,气势磅礴,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因坡而建,远远望去位垲而险峻,色黄而广袤,状若巨牛一头,面东而卧,延伸开来,直至牧马河畔,流水之滨,山水交合,自然优越,洪波咆哮,如牛发声,20里之遥,如雷入耳,听得分明,故忻州东有牛叫(当地亦称游邀,为牛叫谐音)村名,西有牛尾集镇,此是从宏观而言,予以起名。忻州古城墙,亦布局别致,构造特殊,按牛体卧式姿态而建,北门城楼双双耸起,破云触霄,以示牛角,弯而盘曲;瓮圈之中,挖一眢井,底处蓄水晶莹,滚珠吐玉,光彩照人,帮壁芦芽青翠,茂密周匝,参差披拂,这是牛的眼睛,此是由头部而言,画牛点睛;再次,南、北、东三面的城墙皆笔直而方形,毫厘不爽,只有西部的城墙,略呈椭圆,向外挺凸做孤弓之状,似卧牛之背,础厚而狭长。加之,城墙顶端配有垛口的墙,悬眼孔孔,像齿轮似的鳞次栉比,起伏交错,齐整美观。城墙外围又砌雉堞马面,排列均匀,组合成串,酷似巨牛的脊梁,此是从会意而言。
唯独城门的一侧,竟缺一堞,原因何在,这需要由一个民间故事说起。昔人云,古代的九原之城“龙阜飞连百雉邱,峰峦蜿转蹙何洲”(张铣诗);“九龙连络拥重冈,地设天开莫此乡”(党承志《九龙连阜》),星野独具,风水甚好,造化神秀,灵气其里。常有仙牛出没,九龙食草,牧马饮水,深潭浴澡,天天而来,日日如此,忻城兴隆,福光高照。有人羡慕,图谋夺宝。一天凌晨,曦微刚露,残月当空,大地沉寂,村落朦胧,大部分人都在酣然入梦之中。有位农夫担着一担肥美而鲜嫩的青草进城照例叫卖,当其欢快地走到城东门跟前时,因天尚早,城门紧闭,不得而入。农夫无奈便将扁担放了下来,在城门外等待歇息。适值此刻,一个男人行踪诡秘,目光狡黠,口操南音,大步流星向他走了过来。声言买草,挑了一根,朝着城内摇动摆忽,似在招物。就在门军启锁拉闩、掀开门扇之际,一牛头伸了出来,大逾磐石,毛耳晃闪,尖角熠熠,眼明过灯,蠕卷长舌,舔唇叼草。南人引退,拿出准备的缰绳正欲牵牛,攫奇掠贵,醉心行剽。农夫顿时想到这是外人存心不善,害人利己,岂能容忍,真是怒火中烧。说时迟,那时快,当机立断,扯起扁担向着对方便劈头盖脸猛打下去。南人侧身一躲,撒开双腿,逃之夭夭。不料这一重力下去,牛的一只长角竟应声而落,接着“哞”地一声高叫,牛撅着尾巴,拖着身体,投在东街南面的深潭之中。
水潭宽数丈,长十丈,深难测定。平常该潭碧绿如玉,水平似镜,岸柳倒挂,禽鸟闹春,景致宜人。这时,泓波在翻涌,边流在撞击,浪花在飞溅。农夫伫立潭边一直在注视着牛的动向,心里忐忑不安。于是人们便把这一深潭叫做“牛藏泊”,忻州古城起名“秃角卧牛城”,而将牛的藏身潜踪认为是忻州的灵气风水再不会被人窃走了。所以同治时期知州戈不留在大兴土木修筑东门墙时特地指令修了一墩雉堞,以示牛短缺一角之事,而且用来作为“卧牛城”的佐证和标志。还有人说,忻州城东门如果封闭得时间久了,牛因喝不上牧马河的水而起火,城里定要发生火灾,蒙难遭殃,必须到火神庙祈祷火神爷开恩,才会祛难消灾。这些传说富有神话般的传奇色彩,从多方面把忻州这座卧牛城描摹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令人神往。
亦传,古时有一老牛,从东而来,向西而去,行至游邀(本地称牛叫)时,择地而卧,其后便无影无踪了,后来,人们按牛卧姿态建立城池,名曰“卧牛城”。
编辑: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