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长城的精华在忻州
五台山旅游网9月4日消息 隋朝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仅有37年。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都大兴(今西安)。开皇九年灭陈,至此全国南北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公元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隋朝彻底灭亡。
荷叶坪上的隋长城。杨峻峰 摄
隋朝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国家基本强盛。其疆域是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东部,西南到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东北迤到辽东。当时北方突厥势力十分强盛,屡犯边地,隋文帝不得不出兵迎战,并修筑长城,以固国防。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7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对巩固隋朝北部及西北边防,抵御突厥和吐谷浑的袭扰,无疑有一定作用。其中隋文帝时期修筑了五次长城,有两次就在忻州市境内。
据《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韦世康弟冲传》亦载:“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南汾州即今山西吉县,北筑长城,应在山西北部。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军岚谷县,古长城从东北朔州界入本县六十里,北过西九十里入岚州合河县界,即隋之长城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日知录》载:“隋文帝开皇元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五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黄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六年二月,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七年,发丁男十余万人修长城。”《山西通志》对《日知录》作了评注,肯定了隋代在忻州一带修筑长城:“周大象,隋开皇,皆不出今代、朔境,惟大业所筑之城,则确在今杀虎口外矣。”清代的《续修岢岚州志》同样记载:“宋太宗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历天涧堡而东。岢岚,赵地,楼烦故墟,是长城筑于赵,而隋、而宋修之无疑。”
另外,据内蒙《清水河县志》载:“隋之古长城。县境内有土边墙一道,东北自和林入境斜贯县之中部,至老牛湾与长城连接,殆即隋之长城。”说明山西偏关老牛湾也有隋代长城,这段长城应是隋炀帝大业四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与《山西通志》所载“惟大业所筑之城,则确在今杀虎口外矣”相吻合。
隋代在忻州尤其是在岢岚修筑长城的文献很多,很珍贵,可是还有更为珍贵的,就是岢岚发现隋代修筑长城的石碑。《续修岢岚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县城附近牛圈洼村掘得一块筑长城石碑,碑文云:“开皇元年(581年)赞皇丁夫筑”,这和《隋书》上记载的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是十分吻合的,只不过是丁夫的来源不同,史书上是南汾州,石碑上是赞皇,究竟是河北赞皇人修还是山西吉县人修,在此已不重要了,反正隋朝在岢岚修筑过长城,岢岚县的隋长城为这次的“北筑长城”。
1998年,岢岚县大庙沟村附近的灰窑沟山上发现了一块隋朝修筑长城碑,碑文曰:“开皇十九年(599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王囗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囗囗,东至囗囗。”这是迄今我国最早记载修筑长城的石碑实物,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修筑长城的石碑实物,但远远没有隋代早,这块石碑,奠定了忻州隋代长城“牛”的资本。
经长城专家探寻,当时隋文帝在忻州境内修筑的长城是从兴县境内的黄河畔上开始,经岢岚、五寨,再到神池、朔州,沿管涔山恒山通向雁门山的这段长城,有些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复修的。最能代表隋长城特点的要数岢岚和五寨交界处的荷叶坪上的长城了。长城从岢岚县延伸至五寨南山的荷叶坪,再从荷叶坪东西横贯,曲折向东,最后消失在管涔林海中。荷叶坪是管涔山的最高峰,海拔2782米。高山之巅有一处开阔的草原,面积约3700余亩,坪上油草茂盛,野花吐妍,冰川地貌明显,一道古老的长城横跨东西,雄伟中显示着苍凉,苍凉中渗透着文化。长城墙体用当地产的紫色页岩垒成,人称“紫塞”。墙体高处约三四米,低处约一两米,虽然苍老但彰显着魅力。
忻州的隋长城有史书记载,有古碑印证,有墙体遗存,奠定了在全国长城界的崇高地位。但是,就在修筑长城的那个隋代,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给忻州隋长城增添了牛气。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是北魏到北周时期的名将,曾经在神池一带镇守和征战,战绩载入史册。杨坚两次在忻修筑长城有史为证。隋炀帝杨广本人凭借父亲的威望,先被封为雁门郡公,他即位后,曾带大军出榆林塞,游行突厥牧地,受到启民可汗的朝见,随后带着大军回内地,先在宁武境内的楼烦关(今苗庄古城)住了几天,后回到太原。在大业四年四月,开始在宁武马营海一带修建避暑行宫汾阳宫,建好后,多次在此避暑。大业十一年五月,又来汾阳宫避暑,同年八月,还乘车到雁门关巡察。
在忻州,隋朝那些事儿留存得太多了。现在,宁武的汾阳宫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隋长城携手结伴,向后人诉说着文化自信的故事。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