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加持雁门“出圈” 提质增效构建长城品牌
五台山旅游网7月31日消息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在历史长河中,雄踞在忻州市代县山巅的雁门关,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雁门关见证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时光荏苒,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也为当地群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馈赠。在厚重的文化加持之下,雁门关不断“出圈”。小编带大家游览雁门长城胜景,在地利门与天险门下,聆听名关沧桑历史,感知雁门文化魅力。
几经修复成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雁门关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都十分重视雁门关的开发。2009年,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开发雁门关。由此,正式拉开了雁门关开发序幕。同时,代县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把雁门关开发当作全县旅游业的龙头工程和重点项目来抓,全面开工上马雁门关旅游区开发建设工程。这是雁门关历史上自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也是雁门关自1937年遭受毁灭性破坏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随着各项工程的建成,雁门关景区已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2017年年初,雁门关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通过代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继华的讲解,记者了解到,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千百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
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雁塔,位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上,建于明代,毁于清末。2010年,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为方形九层砖塔,高21米。雁塔下方,为雁门关碑林,收集了我国古代200多位诗词名人吟咏雁门的名句,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石刻。
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的镇边祠,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1506年,为纪念赵国大将李牧而建该祠,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之后毁于战火。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为“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从西周至明朝2000多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
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恢复了明代风貌。门洞上方额匾书刻 “天险”二字。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见证着雁门关辉煌的过往。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原建筑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士兵巡察、瞭望,现为雁门关古代建筑博物馆。
地利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城门上建有宁边楼,二层为歇山顶结构,楼内原为杨六郎祠,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
位于地利门外的是瓮城门,俗称“小北门”。此处为砖结构建筑,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上联为“三边冲要无双地”,下联为“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
雁门关吸引人的不仅有旅游资源,还有无数的英雄故事和史诗传奇。
“活化”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李继华上任以来,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带领各部门相关人员全力推动雁门关—广武城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不断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在“活化”传承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雁门关作为旅游目的地,品读长城文化,感悟长城精神。
2021年6月,历时4个月精心筹备的大型情景音乐舞蹈史诗《长城长》在雁门关震撼首演,引领八方来客穿越古今,重温文化记忆,赓续长城精神。
《长城长》是一部以雁门关的历史文化为载体,崇尚英雄气概、赞美英雄精神、高扬英雄主义的大型情景音乐舞蹈史诗,既有国家级文艺创作水平,又汲取了当地文化元素,艺术性高,带入感强。整场演出通过《雄关漫道》《驼铃声声》《威武三关》《众志成城》《长城人家》五幕,栩栩如生地讲述了发生在雁门关及与雁门关相关的故事,用最朴素的忻州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最真实的历史再现感动观众。
“手握一柄大刀,站在雁门关上回望,画面一转,主角身穿盔甲飒爽英姿,化身古代将军横刀立马,一时间金戈铁马的画面扑面而来……”2023年4月12日,代县文化和旅游局在短视频发布中发布了李继华在雁门关的变装小视频,邀请全国网友“打卡”雁门关,并登上热搜。“太飒了!看得我热血沸腾,从小就看杨家将的故事,‘五一’小长假必须去一趟雁门关!”北京网友“雄鹰”留言道。
今年5月,东方甄选团队走进雁门关景区开启直播,半天时间点赞量即突破1100万。主播直播带货山西农特产品,让拥有雁门关、代州古城、杨家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当日成为全网关注的现象级发生地。在直播间,超10万观众一同在点将台前观看了杨家将战鼓表演和杨家传人的杨家枪、杨家刀表演。
烽烟虽已远去,但今天的雁门关仍然能从眼前的山河景象中找到共鸣。
提质增效努力构建长城品牌
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忻州市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忻州段)建设保护规划》落地实施,立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4个核心区段的文化底蕴、旅游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努力构建具有忻州特色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力争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忻州段)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走廊、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
此外,雁门关景区作为我省长城板块龙头景区新标杆,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综合效益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该景区认真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逐条对照自查整治,全方位体检对标提质,彻底解决景区卫生、景区安全、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力求让游客满意而来、开心而归、不虚此行。
“今年以来,雁门关景区新引入非遗文化活动展演、铜人巡关、戏曲进景区等各类活动,目前已演出5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景区业态,增强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感。”李继华说,“同时,我们将代州古城与雁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纳入同一旅游线路,形成文化、环境、旅游线路等区域上的一致性,建立景区联票或通票制度,将雁门关的游客引入代州古城,形成完整的全域旅游景区,联动发展,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大品牌”。
“尤其是今年‘五一’小长假,雁门关景区接待游客4.76万人次,日均接待近万人次。分别占全县A级景区的82.64%和94.4%,游客接待量与收入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重点景区带动效应明显。”景区丰厚的收入和可观的人流量,让李继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信心十足,也增添了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动力。
编辑: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