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忻文化:唇齿相依 荣损俱一

2023-07-23 08:51:00 来源:秀容在线

图片

  五台山旅游网7月23日消息 太忻文化是熔铸于太原和忻州两地之间共同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总称,包括自然科学、艺术文化、民俗风情、医疗教育、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太忻文化源远流长,厚重芳香,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不断赋予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太忻文化的渊源

  从自然属性看,太原和忻州毗邻,太原在忻州南面,这种自然的属性,导致忻州和太原之间,必有难以隔断、紧密联系的天然属性,主要表现在:

  1、所处位置基本相同。太原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州也是,太原所有的自然条件和属性,在忻州基本都有,两地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彼此依附,互为唇齿,共同成为山西北中部的一个极好地域所在,占据着人文地理、天时地利等众多优越条件。

  2、两地人民群众活动的起源基本相同。两地同属于黄河文明,虽太原有汾河,忻州有牧马河、云中河和滹沱河,但都是黄河的支流,都属于黄河文明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太原,古属冀州,忻州也是;太原春秋属晋,忻州也是;太原春秋属赵,忻州也是;秦、汉时太原建制为郡,忻州隶属太原郡管辖;唐代中期,太原置河东节度使,忻州属太原管辖,金元时太原属冀宁道管辖,忻州也是;明清太原置太原府,管辖忻州。1947年,太原市阳曲县划给忻州地区专属管辖,1958年阳曲县重新划给太原管辖。忻州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属于太原市管辖,是太原市下属的一个基本行政单位。

  3、两地人民群众的性格基本类似。《隋书·地理志》载:“雁门、马邑、接连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人性劲悍,习于戎马。”而据忻州直隶州志载:“忻州气禀刚劲,健讼轻生。”而摔跤又是忻州民间的一项文化运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太原和忻州两地人民群众性格也有相似的地方。

  4、两地人民群众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太原饮食以咸为主,酸甜为辅,菜肴具有重油、重味、酥烂特特点,喜欢面食和小米,调味中喜欢吃醋,忻州也是如此。古代太原食物主要以小米、豆、高粱、糜子等为主,现在主要以白面和小米为主,兼以玉米、高粱、莜面等,忻州亦是如此。

  5、两地人民群众主要生活方式基本相同。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在古代的历史岁月中,太原和忻州两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明清之际,太原、忻州两地人民群众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开始在商业发展上有重要建树,晋商雄踞中华,饮誉欧亚,产生了好多名商大贾,而忻商也在此时崛起和繁荣,成为晋商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时商业也就成为太原、忻州两地人民交流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6、两地人民群众所过的民间节日和习俗基本相同。从每年的大年初一垒旺火、捆干草、门上挂柏树枝、喝南瓜水开始,太原、忻州两地人民的节日祭祀和生活习俗就十分相近,在正月过大年以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节、填仓节、寒食节、端午节等一直到腊月的腊八节、祭灶节等,大小节日的形式、内容、方式都基本相同。

图片

  7、从两地群众的宗教信仰看,基本相同。从古至今太原以佛教为主,兼以道教和基督教,太原境内有不少寺、庙、观、堂等,忻州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也是如此,境内同样有与太原相近的寺、庙、观、堂、祠等。

  8、风物景观和人文文化,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古代在地域名胜比较丰富的地方,常有古八景的命名,作为对该地域风物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概括。太原、忻州两地都是三晋的名胜之地,自然都有“古八景”的奇特景观和命名,太原有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以上八景均以河、泉、塔、水、叶、柏、雪、月等命名;忻州古八景有陀罗避暑、古松独石、双乳浮楼、石岭晴岚、红叶香泉、伞盖青松、阴山吃石(又称阴山积雪)、东岩夜月,以上古八景均以山、石、楼、雾、叶、松、石(雪)、月等命名。两地在古八景命名上虽然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但无论太原古八景还是忻州古八景,都是古代当地的人文奇观,同时在命名上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

  9、从两地民间的文化爱好看,相同的地方也不少。太原的民间文化主要有太原锣鼓、晋剧、二人台、莲花落、二鬼摔跤、秧歌、剪纸、花馍、炕围画、赶庙会等;忻州的民间文化主要有晋剧、二人台、忻州三弦、秧歌、摔跤、剪纸、花馍、炕围画、赶庙会等,两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爱好也基本相同。

  10、从古城建设上看,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古城代表着一个区域建制的开始,是这个地方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太守、刺史、知府、知州等办公所在地,在这方面,太原有晋阳古城,比较更久远,创建于公元前497年;忻州也有古城,忻州古城,创建于公元215年,可见太原和忻州这两个地方,古代都有城市建设,而且太原古城和忻州古城,在三晋大地都很著名。

  11、从书院建设上去看,也有相同的地方。太原有晋阳书院,忻州有秀容书院。晋阳书院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万历初年改为河汾书院,明万历 21年(公元1593年),改名为三立书院,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又复名为晋阳书院,1902年改称山西大学堂。秀容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1902年改为新兴中学堂,1912年改为忻县中学校。两座书院分别都是太原、忻州两地古代的最高学府,文化教育源泉,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12、从两地所产生的历史名人去看,太原有晋国名臣尹铎、三国时魏国名将郭淮、盛唐名相狄仁杰、初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白居易、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元曲家乔吉、李寿卿、小说家、元曲家罗贯中、明清思想家傅山等,忻州有春秋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西晋时汉王刘渊、金元文宗元好问、明代廉吏姜涛、清代直臣杨敬儒等,无论太原和忻州,都不愧是文人诞生之地,名人兴盛之地,历史经典故事的传承之地,都在三晋文化史,甚至是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数千年太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可以概括出太忻文化有如下特点:

  1、起源相同,文化相同(或相近)。太忻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这与两地独特而又相邻的地理位置有关。上古时候,同属冀州,春秋太原属晋,忻州是晋国大臣赵朔的封地,主要供应晋国粮草,传说忻州牧马河就是为晋国赵家牧马养马的地方。由于在古代历史上,忻州长期隶属于太原,这种地缘上紧邻、行政上隶属的关系,导致其在面对重大政治事件和问题时,两地都是呈现出相同的观点,相同的举措,由此也就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政治文化。

  2、内容广博,特点相同(或相近)。太忻文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人文、性格、爱好、生活、民俗等多个方面,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能够彰显出两地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爱好。在政治方面,忻州视太原为圭臬,太原人的政见,往往就是忻州人的政见;太原人在危难时刻,做出的选择,往往也是忻州人做出的选择。这里仅举两个例子说明。民国初年前后,大清先是病入膏亡,奄奄一息,后是灭亡寿终,天下混乱,在此时刻,山西能人志士在太原成立同盟会,意欲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忻州人紧紧跟随。忻州本地人有好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到山西同盟会中,与清军展开生死决战,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9月,面对日军对东北的入侵,我党在太原成立牺盟会,目的就是组织山西群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忻州广大群众积极响应,于1937年成立了忻县牺盟会分会,先后有多人加入,抵抗日军侵略。随着抗战的深入,我党和阎锡山关系的变化,忻县牺盟分会这支近万人的队伍逐步加入到我八路军队伍之中进行抗战,成为最为重要的兵员补充力量。在人文、爱好、性格等方面,也都十分相似。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民俗方面,如岁时节日、交往礼节、丧葬嫁娶等方面,有的十分相同,有的也十分近似。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朝历代不断都有大量忻州人工作在太原,有的甚至定居,成为太原本地人。这样就把忻州本地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都带向太原,并在太原本地得到传承。

图片

  3、不同时期,文化精神特点相同(或相近)

  在上古时代,自然灾害盛行,特别是水灾严重,大禹从山西夏县出发到太原、忻州治理水患,面对眼前的“八百里晋阳湖”,大禹带领助手后稷、竖亥、伯益等,水行乘舟,土行乘撬,山行乘辇,前来治水,最后成功治理水患,体现出了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救民危难,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春秋时期,国家混乱,忠奸对峙,面对大夫、司徒屠岸贾冤杀晋国上卿赵朔全家,忻州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救下赵武,与赵朔、灵辄、提弥明、鉏猊等一起,共同演绎了春秋时期著名的“三义救孤”,体现出了一股勇烈诚信的冲天浩气,震撼历史。

  在三国时期,奸党乱朝,群雄四起,面对奸臣董卓专权,忻州木耳村义女貂蝉配合太原祁县人、司徒王允,周旋于吕布、董卓之间,巧使“连环计”,最终除掉董卓,彰显了一种知恩必报、舍身取义的家国情怀,成为千古美谈。

  在五胡十六国西晋时期,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忻州人、汉赵开国皇帝刘渊,于公元303年,乘着西晋八王之乱,起兵忻州,占据太原,建立汉国,于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正式称帝。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能够在群雄角逐的五胡十六国崛起,殊非易事,体现出了太原、忻州两地贤能之士和人民群众政见相同、相互支持、共举大事的政治见识。

  在金元时期,先是宋被金入侵,后金又被元入侵,太原和忻州两地人民始终处在金、蒙的统治之下。先是金国占领忻州和太原。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2月,金国左路军元帅完颜宗翰带领两万金军先后攻克朔州、神池、代县,进逼忻州和太原,遭到忻州、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忻州、太原两城先后陷落,太原和忻州此后归金国统治。后是蒙军占领忻州和太原。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元蒙军队在大将木华黎的率领下,率军攻打忻州和太原,忻州被屠城,两地百姓生灵涂炭。期间忻州、太原部分百姓,避兵阳曲县北山。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用诗歌《避兵阳曲北山之羊谷题石龛》,对此战争进行明确的记载:“冥鸿正恐絓疑网,脱兔不忘投茂林。世故驱人真有力,天公困我岂无心?”正反映了当时避兵时候他的恐惧心里和对人生命运的推测探究心里。这两场大的战役,太原和忻州两地军民,都进行了奋勇抵抗,体现了太原和忻州两地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乡的可贵精神。

  在明朝中期,明朝多遇外族侵入,蒙古土默特部多次攻打忻州和太原,忻州、太原守军和百姓或加固城池,或囤积粮食进行有效抵抗,土默特部感到攻击明朝中原难度很大,遂与明朝签订了“隆庆和议”,以后不再进攻忻州和太原以及山西河北诸多地方。这期间,也同样反映了太原、忻州人民有难同当、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和愿望。

图片

  荣损俱一,血脉相连。

  忻州和太原山体相连,仅隔石岭关和赤塘关。天生的地域位置注定了两地历史文化的相同和相近,并在历代自觉形成一种太原、忻州两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史事实。

  太忻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包含在太忻两地的自然山水之间,包含在太忻两地的人民群众之中。有时肉眼能看到,有时肉眼看不到,需要思维去认识,心灵去体会,才能有深深的感悟。

  1、太忻文化是山水相连的地域文化。太忻两地山水相连,特别是位于太原的阳曲县和位于忻州市的忻府区,两地仅一系舟山相隔,地质地貌,地层剖面、土壤结构、树木花草、禽畜种类等都十分接近。不难看出,太原和忻州两地,山水相连,一衣带水。有趣的是,从历史上看,特别是在清朝中后期,太原府阳曲县的好多知县,都直接升任忻州知州,如清道光年间的杨霖川、曹森,咸丰年间的李崇蟠、曹芳溢、辛青选,同治年间的俞世铨、高崇基、陈世伦,光绪年间的方戊昌等,都是从阳曲县担任数年知县后,升任忻州知州。这说明在清朝皇帝和大臣眼中,阳曲县和忻州是同属于一个地方,熟悉了阳曲县,在阳曲县干好工作,那么到忻州干也就没有问题,因为两地地域相连,山水一体。另据民间传言,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接到隋朝皇帝杨广御诏,要他在三个月内在太原为杨广建一座大型的豪华行宫,以供杨广旅游、休息。李渊接到御诏后不敢怠慢,赶紧行动,怎奈修建宫墙到一半时,砖往上垒一块,就又从墙上自动掉一块,以致不得不中途停工。李渊着急,急忙问谋士原因何在?众谋士无语。没几天,一位沉寂多年的民间异人李淳风赶到,告诉李渊砖掉的原因是在忻州系舟山顶上有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宝物,叫“金环银轴”,现在该宝物显灵,在物象和五行上克垒宫墙。只要派人到系舟山拔掉金环银轴,宫墙即刻顺利垒起。李渊听后半信半疑,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听李淳风这个建议,派兵来忻州系舟山顶拔掉金环银轴,宫墙顺利垒起,行宫建成,李渊因此也就免除了自身的一场灾难。这个民间故事正好说明,太忻两地是山水一体、互为依靠的亲邻关系。

  2、太忻文化是血浓于水的乡梓文化。从古至今,忻州在大部分时间里属于太原管辖。可以说从政体层面看,忻州就是太原所管辖的一个地域。正因为在地域上相连,管辖上从属,所以造就了两地人民的频繁交往,而这交往又不仅仅体现在两地民间商贸上、经济上,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两地人民的工作、婚姻、教学等,长而久之,通过密切往来,探亲访友,太忻两地人民群众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都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乡亲,都把对方所在地方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种相亲相近的感情友谊,造就了数千年来血浓于水、牢不可破的乡梓文化,在两地民间广泛交往和流传。

  3、太忻文化是荣损一体的社会文化。正因为太忻两地紧邻,古往今来就造就了荣损一体的太忻文化。当一个好的事件在忻州或太原降临时,两地都有荣耀,都会受益不少;而当有一件不好的事件在忻州或太原降临时,两地都可能受到影响,收到噩耗,可以说是牵一地而动两地。如在山西督军府阎锡山管辖山西期间,由于阎锡山审时度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主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政策,在太原设立银行、创办兵工厂、创办实业公司、修建同蒲铁路、推行“六政三事”(六政是:发展水利、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是:种棉花、造林、养殖)等具体措施,忻州也受益不少;再比如,1948年7月20日忻州解放后,太原几乎成孤悬之势,在阎锡山30多年统治下,十分顽固的太原城,也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击下,于1949年4月24日赢得解放。再如,1644年3月李自成派兵攻打太原城,从山西南面的平阳(今临汾)直逼太原,太原收到噩耗,与此同时,忻州也就收到噩耗,而当太原城被攻破后,忻州守军力量薄弱,无力抵抗,忻州知州为保护民众,直接宣布投降大顺军李自成;这些著名的事例或战例表明,太忻文化是荣损一体的社会文化,从古至今,一概如此。

图片

  4、太忻文化是和衷共济的诚信文化。从古至今,太原的存在和发展一直离不开忻州,而忻州的发展和壮大,更离不开太原。忻州是太原的经济发展基地之一,是太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太原是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重要引路人和领导者,两地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早在春秋赵国时期,忻州就是赵国的封地,为抵抗侵略,赵国需要大量马匹,忻州利用牧马河畔草木肥美的优势,常年养马给赵国提供,同时还为赵国提供粮食和兵员;明清时期,晋商最为著名,而忻商也在晋商的引导下,发展壮大,北上俄罗斯、西到伊拉克,赢得了忻商辉煌,同时忻商也成为晋商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朝晚期,太原成立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忻州考中秀才的学子们奔赴太原学习深造,有的后来考中举人,有的考中进士,太原成为忻州学子们学业晋升、走向仕途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在今天,我们知道太原人民吃的好多土特产有不少是由忻州运送,太原建筑工地需要的白灰、豆沙等,有不少也是由忻州运送,而太原也在就业、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为忻州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两地在长期的共处中形成了互相依靠、互相支持、互相商谈、互相信赖的诚信文化,促进了两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太忻文化是缤纷多姿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是民间风俗文化的总称,她积淀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智慧和地域特征,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多元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太原和忻州两地都有不少民俗文化,有好多民俗文化的种类和特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如在农耕商贸、民居建筑、生辰寿诞、岁时节日、婚丧嫁娶、衣装服饰、饮食起居、礼仪交际、日用器具、文化娱乐、戏曲音乐(晋剧、二人台)、儿童游艺、庙会举办等方面,就有好多相同的地方。

原标题:太忻文化探析(节选)

编辑:丁丽娟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