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地壮三关 一河锁钥
五台山旅游网6月13日消息 河曲古称隩州,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以漂亮的大拐弯而得名。据《河源考》称:“吾邑以河曲名者,乃黄河入长城之一曲也。”这里是文化的海洋,传统文化、农牧文化在这里聚汇交融,却又处处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气息。
河流一线穿秦塞,地壮三关接代云
车子刚刚驶入河曲城的黄河大道,就望见路边高耸入云的一枝巨笔,这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笔塔。塔位于白朴公园内,又称“状元笔”,塔的基座沿用了明代的古烽火台,故此塔寓意文武双全、有胆有识,意在“振东山之势”,化干戈为玉帛,祈福绵远。
文笔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直书云天。其塔座下方是新建的碑廊,古色古香的雕梁回廊里,镌刻着全国64位著名书法家的墨宝真迹,隶楷草行,书艺荟萃,诗词曲赋,应有尽有。其中有一副原镌刻于河曲城大洞门的对联:一曲河流支砥柱;万家烟火集城堙。
此联语朴实大气,抓住了河曲城最大的看点——长河与长城蜿蜒并行,交相辉映。河曲护城楼前就是黄河,这肯定是天下最大最长的护城河了,切地理亦切人文。登上文笔塔极目四望,果然如此,异代同感。
白朴公园因河曲籍戏曲家白朴而得名。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文学大家姚奠中先生曾赞白朴:词续苏辛,曲同关马;杂剧四家,齐驱并驾。
公园里最惹眼的是超大的戏台。也许正是传承了元曲大家这只如椽巨笔的灵气,河曲唱民歌蔚然成风,本地民歌《走西口》斐声海内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二人台”表演。
走西口反映的是山西人自强不息、出外谋生的艰辛,它是对命运的挑战、对未来的希冀,它深刻地改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走西口沧桑古渡,砥中流富庶小城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古渡口向南蜿蜒而去。流过历史,流过风烟,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站在古渡口,似乎依然能窥见当年那一个个远走他乡的苍凉背影,渐行渐远。大河上下,云帆点点,激水中流,浪遏飞舟,西至陕北,北赴蒙古。清人曾有诗赞曰:隔岸童山无绿树,出城官渡是黄河。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驮。
正是那些走西口的人们繁荣了这里的边境贸易。千百年来,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碰撞,孕育出了“中国北方民歌之乡”。
西口古渡是铺陈在万里黄河边的一幅写意长卷。自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在这里自西转南而去,城池过去叫河保营。兵营之所以选在黄河拐弯处,不是因为风光秀美,而是这里是三省交界,有黄河、长城两道巍峨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汉胡千里一箭穿,秦塞胡关咫尺间。两厢有过连绵不断的刀兵争战,更多更长久的,是两岸三省人民的和睦相处。其中,睦邻而处的主要形式是“三通”:通农、通商与通婚。走西口的人们,在此渡口洒泪一别,或归来相拥、喜极而泣,悲伤的泪、激动的泪,融汇交织,正如民歌所言:“泪蛋蛋能把个船漂起。”
现在的河曲县城与这个古渡口相比,显得年轻了些。早年的县城是现在的旧城镇。那里有著名的宋代“火山王”杨家将的故事,有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有“西口名刹”海潮禅寺的文物古迹薪火相传,还有火山明焰、朝阳洞烟、阳沔封冰、河涯禹迹等一系列山水奇观。
县城为何北移?清代《移驻县治碑记》道明了县城迁移的原因:乾隆年间,由于河保营水运交通发达客商云集,流动人口增多,兵民混杂,总人口达到了旧县城的10倍之多,为有效维持社会治安,于是奏请朝廷搬迁县衙。可见“移驻县治”的理由就是西口古渡引来了商业繁荣人口剧增。
三省通衢远烽火,一河锁钥护康庄
“秦始皇,跑马修边墙”,边墙是老百姓对长城的俗称。古渡广场中心的河神庙后背,就是一截古城墙。长城和黄河在这里胜利会师,立于此地的护城楼也是老百姓对长城敌楼的俗称,它是万里长城之上难得保存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军事建构,其碑记写明建于明万历四年。
护城楼位于城北古河保营北墙外的黄河边,距河岸与城墙均不足百米,绿树成阴,四季游人不绝。明万历初期,在张居正的支持下“北固长城”,明政府在长城上加修方形烽火台,古护城楼就是其中之一。明朝后期,河保营战事频繁。当时虽不是县城,但这里“商贾鳞集,官廨民居,崇墉比栉”,巍然重镇,“西域每市于此,盖西北要害”,建此楼旨在巩固城垣。
楼门上有门额石匾书“镇虏”二字,雕刻工艺精湛。楼内俱为砖碹窑洞,布局奇特,造型美观,名曰“九窑十八洞”,各窑向外都有通气孔洞。从楼门东部南窑登24级台阶,可达楼顶。一上楼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影壁,上面镌刻一副楹联:东有青山护千载;西得黄河保万春。
此地山水之奇,史书上有迹可寻。魏晋裴秀《禹贡地图》讲大禹“治水始此”(河曲)言简意赅。说大禹治水就从这里开始,河岸断崖上至今有着斧凿铲削的痕迹。这块神奇的黄河拐湾地,留有王者的锐气、仙家的灵气,有不朽的精神在这里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神奇的娘娘滩是河神守护的一方康庄。滩在城北的黄河河道中,地势平坦,为塞上有名的小绿洲,这里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故此享有母亲河上“第一滩”的美誉。更令人称奇的是,千百年来岛随水涨,小岛从未被水淹过。
传说总是集美好于一身,而娘娘滩是把自然和淳朴集于一身。
这里四面环水,明镜辉映。北岸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山峦重叠,云海苍茫;南岸与军事古堡——罗圈堡遥相呼应,过河攀山而上是历经沧桑巨变的古城堡、烽火台。居高临下,俯瞰全景,娘娘滩宛如镶嵌在黄河中央的明珠,又如画在黄河中央的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一方佛法深如海,三省人缘涌似潮
沿黄河岸边向南行至旧县镇,这里有座著名的海潮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信众遍布周边陕西、山西、内蒙三省区,影响辐射达千里之外,被称为“晋北小五台”。
海潮寺坐北朝南,枕高坡而临宽涧,亭台楼阁依崖而立。山腹中点缀十二庭院、数十楼阁。寺庙整体布局以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一线为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间以院墙曲折分割,以洞门豁然通达,就地取材,以石阶或鹅卵石路,把亭台楼阁连在一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每进一门,均别有洞天。建筑多为砖券窑洞,布置得错落缜密、古朴幽深。
海潮禅寺的文化内涵很深。有清代遗留的书法、壁画、雕塑、楹联,有道光年间绘制的十八罗汉救观音的壁画;有历代重修海潮禅寺的碑记及著名方丈行略碑记,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牌匾;还有各种木雕的佛龛和供桌,值得细细地品味观赏。
沿黄河岸向北20公里,在峡谷绝壁上又有一处被誉为黄河峡谷胜景的弥佛洞,蔚为壮观。弥佛洞由古寺和石窟两部分组成,窟内有洞,洞内有穴,互相穿连。其全部建筑群体,就地取石,依山凿洞,砖石砌成,工艺精美,气势不凡。弥佛洞的前方直接面向黄河,离河面数百丈,尽是峭岩倒挂、飞鸟难栖的绝地。弥佛洞古寺初建于明代,水运发达,船工们为了顺利闯过黄河龙口峡谷“神门”“鬼门”难关,即在这里修造了弥佛洞古寺,以祈保佑安康。入上院,庭门头刻有“石径禅院”匾额一块。在门口两侧有副石刻楹联,上书:古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正窑门头的大片砖石墙面上,有龙飞凤舞、喜鹊闹梅、骆驼运输、奔马驴驮等精湛浮雕刻画。走出石洞口,豁然开朗,黄河大峡谷尽收眼底,河边是百余丈深的悬崖陡壁,齐刷刷像刀削过一般,河水在石壁下急速奔流,行人如穿行半空腾云驾雾般,险象环生。顺石壁小道台阶下行,前面一条弯弯曲曲的悬崖栈道,道路狭窄,崎岖不平,脚下是黄河峡谷深渊,尽头处便是闻名天下的黄河神境--弥佛洞。洞阔,高、深各三丈余,怪石倒垂,犬牙交错,登临其间如入虎口。从洞南登上磨得滑溜溜的层层石阶,又有巨大的空中石洞,高深各约两丈,上有弥勒佛石像,像后有穴,未知深浅,近则嗖嗖然寒气逼人。
置身洞口四望,头顶倒挂欲摧的巨石,脚踏天上而来的黄河,对面是云环雾绕、鬼斧神工的峭壁,身畔是端坐不语的神佛。神秘、幽隐、惊险、壮阔,真乃洞天福地,令人神往。
河曲县巡镇镇大埝墕村古戏台
祈福灯夸三省地,非遗歌颂二人台
随着时光的浸润,河曲地区的蒙汉融合使多元文化以及戏曲二人台、民歌发展达到高潮。禹王庙戏台的兴盛,当地经典二人台剧目的展演,传递的是百姓时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台上台下的人们,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川流不息,这就是戏剧人生。
农历七月十五晚上,夜幕下圆月升起的时候,沿河三省居民纷至沓来,乐班簇拥着河灯会首高擎火把,引领善男信女将3650盏河灯从禹王庙神龛前捧起,列队登上舟船,盏盏河灯寓意一年365天吉祥平安。
悠悠河灯会,漫漫人生路。“河曲河灯会”带着先辈们的祝愿流传至今,带给人们祝福,带给人们平安,带给人们欢欣与鼓舞。灯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家家户户请客,特别邀请外乡游子回家过节、祭祖放灯,县委、政府每年举办配套文化活动项目“海红花杯”民歌、二人台歌手大奖赛。届时,南来北往的小商品涌入流通,成为晋陕、蒙黄河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河边特有的文化盛会。
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曲县因此三度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河曲民歌又称“山曲儿”。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随情感和语言的变化自由伸缩。河曲民歌通俗上口、易记、形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声调和谐,节奏对称,题材即兴,多半是借自然景象和生活现象来抒发情感,“见甚唱甚,想甚唱甚,边唱边生,越唱越多”。
河曲“二人台”流行于三北地区。它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打地摊”“风搅雪”“打软包”等发展过程。属于“两小”剧种,即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粗旷豪放,或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老舍先生曾赞道: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飞蝶百花开。
为弘扬河曲民歌、二人台,河曲县曾多次举办“九省区民歌二人台展演”等大型文化赛事,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河曲民歌、二人台的知名度,从而推动河曲文化品牌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大河一曲前程远,文脉千秋底蕴深
近年来,河曲县相当重视文旅事业的发展。登上高耸入云、古风古韵、面河而立的地标性建筑——隩曦楼,极目远眺,果然是个“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绝佳去处。
黄河、长城两条巨龙在这里遥相呼应,晋、陕、蒙三省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煤炭、矿产、电力、化工等诸多产业在这里飞速发展。这片热土还素有“蔬菜基地”“小杂粮基地”美称,杂粮土特产堪称一绝,黄酒、海红果长寿饮料驰名三省,极具地域特色。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熏陶,筑就了河曲这个晋西北教育强县。近年来,全县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屡创新高,培养出清华、北大等名校学子数十名。这种气度,从河曲中学校门口悬挂的一副对联可见端倪:月映千川,一水回环凝紫气;风承四海,三省荟萃聚良才。
从厚重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河曲,仍是一片净土,河曲人的淳朴、善良、正直、勤劳,其实亘古不变,扎根在血脉里,大有渊源。如今的河曲,重文崇学、开放创新、美丽宜居,已成为晋西北面向陕、蒙的重要门户。河曲文旅资源如此丰富,坚定不移地走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必然是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作者:任俊兵 张瑾 吴世超)
原标题:大河一曲谱前程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