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古村——上社村

2023-05-22 10:33:55 来源:忻州记忆

  五台山旅游网5月22日消息 上社村位于忻州城西。东临淘金河畔之北张村,西至合索河之东岸,北壤云中河边西冯城,南连姑姑山下会里村。全村736户,2260口人,总耕地面积约为5760亩。

  追踪古代,上社村不仅为忻州西北乡之交通枢纽,更是生产生活物资之集散地。汉晋时期,周边村民就形成了朝拜姑姑山祈雨求福消灾之习俗,上社村自然成为百姓朝山之集中始发地,村民聚汇此地,称之为"集社",上山祈福则为"上社",这便是"上社"村名之由来。

  2007年7月,山西省考古队在该村西南处秦家坡发现了春秋战国墓群,挖掘出那个时期一座将军墓,出土了青铜剑,鸟书戈,青铜鼎、陶瓷等等国家一级文物。村中还有一株千年古槐,迄今依然挺拔苍劲,这就是上社村唐代古槐。

  唐代古槐在村东古寺庙群遗址处。树高39米,冠荫480平米,胸径2.9米,五人方能合抱。经专家考证,树龄在1300年以上。2016年经山西省考古专家鉴定为一级国槐,属重点保护树木,立碑命名为"唐槐"。

  唐槐之溯源过往,很难查找到正史记载,而当地民间的口口奇闻,却有着唐槐可考可信之传说。"唐槐"树下,原有一古刹,殿宇恢宏壮观,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巧夺天工。殿宇山门有一木雕牌匾——"便是西天",乃地道忻州人,著名书法大师傅山先生所书。字迹苍劲有力,洒脱大气,铁笔银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

  位于村南的"淘金河""方天印""姑姑山"以及"尉迟恭""金山六洞""老道长"的传说,还有距村二十里远处之"南营"村都与这株唐槐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据说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收服尉迟恭之后,对其倍加信任,封其为骁勇大将,仗剑挂帅领兵,坐镇忻州金山,镇守忻口,御敌突厥,屯兵南营村(今合索乡南营村)。时年适逢大旱,粮欠草稀、兵马困乏、主帅尉迟恭忧心忡忡,骑马察看旱象与军情,途经上社村时,忽见一座古庙森严肃穆,欲思讨之水饮,随将马缰系于庙前之小槐树上,躬身入门,道士见状,起身相迎:"将军亲临,庙内老道早知,盛迎禅房内坐叙尔。"寒暄之后,尉迟将军急问道长解困良策,道长慢条斯理,道出九字真言:"金山洞、姑姑水、可解困"说完闭目不言。

  回营之后,尉迟恭思忖良久,遍访周边村民,顿悟九字真言之谜。遂亲自带领军士,深入金山六洞,采砂姑姑山下,淘金河畔、方天印处,洗砂选金,奇迹出现——日出斗金,不仅立解兵马所困,而且济世于灾民。这就是尉迟恭九字真言之神话传说。

  一直以来,"唐槐"备受当地民众的保护、敬仰,可谓源远流长矣。说来也怪,据现世老人讲,无论抗战时期,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一直至今,村民困难时,唐槐敛枝收叶,萎靡不振;村中风调雨顺,村安民富时期,却枝展叶茂,翠绿挺拔。如今的唐槐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1938年秋,日寇入侵中华时,忻州急需铁道枕木,以修筑铁路之用。于是乎,日寇领军便想到了"唐槐"。强令当地木工马成堂、王还会二人锯树取木。日寇官兵,面目狰狞,两人无奈,含泪开锯。谁曾想,刚开锯,便见殷红血流渗出......日寇军官见状,大惊失色,仓惶逃离上社。至今,锯口疤痕,仍然清晰可见。

  近年以来,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村支两委,团结拼搏;挖掘潜力,奋发争先。修筑渠道,创造条件,实现灌溉农业种植;引进品种,鼓励规模养殖,文明素质,大幅提高;村容村貌,卫生整洁,可谓焕然一新。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