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黄河七堡之罗圈堡
五台山旅游网11月18日消息 说起罗圈堡,河曲人都很熟悉,它是以自然村的形式走进人们视野的。曾多次来到罗圈堡,然而每一次这里都能带给我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震撼。如今的罗圈堡城墙已经坍圮,堡里的人大部分搬到了别处,仅余下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留守。
罗圈堡不只是一个村落,它更像一幅绘着绝美山水风景的画卷。站在城楼眺望,五里一台,十里一墩,烽燧相望,关隘相连,绵延起伏的群山宛若一条蛰伏的巨龙,聚天地之精华,集万物之灵秀。黄河水波澜壮阔,浊浪排空,从龙口峡谷喷涌而出后,在娘娘滩平展的河床上悠闲地打了个转,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好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扭着柔软的腰肢,踏着轻盈的舞步,风摆杨柳般逶迤而来,又缓缓向远方流去。娘娘滩宛若一叶扁舟,定格在粼粼碧波之上,又如九天仙女舞带上镶嵌的一块翡翠,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的原是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肌肤的颜色;这里的墙是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这里的河是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如此雄浑壮观的风光岂是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所能道尽,如此气势磅礴的景象怎是一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所能概括,难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皆流连于此,乐而忘返。
罗圈堡不只是一个村落,还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典藏。堡内高大的烽火台、饱经沧桑的明长城遗址随处可见,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上演的辉煌历史。据史料记载,罗圈堡是明朝初年修建的兵营,城堡高三丈五尺,全由青砖包砌,正南设有瓮城。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在寒冷的冬天突破陕西外边,踏冰强渡黄河进入山西,于是就在今偏关县、保德县境内,沿黄河修筑了长城,同时建起四座大型驻兵屯粮的古堡军塞,分别为桦林堡、楼子营、罗圈堡、焦尾城,除桦林堡属偏关境内外,其余三座均在河曲。
罗圈堡距县城不过十公里,东连石城口,西连石梯隘口,进可攻,退可守,是控制整个河曲东西往来的咽喉之地。明末清初,罗圈堡的军事色彩淡化,农桑稼穑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航运的发展,政府鼓励汉民到蒙地垦荒种地、开展贸易,罗圈堡逐渐成为走西口大移民的跳板和商贸往来的驿站,越来越多的人越过边墙、渡过黄河,自发踏上走西口的路途。五百多年不足以沧海桑田,却足以尘封一段过往。罗圈堡,一座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古堡,一个直面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军营,直到今天依旧忠实地履行着守卫职责,即便它已在日复一日的岁月洗礼中褪去神秘与威严,突兀地裸露在今时今日的风吹日晒里。
罗圈堡建于高山之巅,面河靠山,负阴抱阳,宛如一顶雍容华贵的皇冠,又像一块测风水定乾坤的巨大罗盘。城堡内建筑呈“丰”字型布局,主干道宽敞笔直,民居四合院古典雅致,祖祠、戏台、庙宇一应俱全。“修身齐家守边防,忠君孝亲做贤良”,这是堡内鲁氏家族的家训,也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精髓,更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的积淀。
傍晚时分,风声依旧,古堡渐渐隐没于落日余晖中。留守的村民安静地生活着,从此再不闻金鸣鼓角,这个曾作为边防战事前沿哨口的战略要地,如今却封闭了自己,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变得似乎有点与世隔绝……罗圈堡,从军事重地到落寞古堡历经数百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们不能让厚重的黄沙掩埋这里沧桑的印记,更不能任凭风霜雨雪肆意地侵蚀这里悠久的古建。珍惜拥有的历史财富,坚守宝贵的精神家园,这是当下我们能为罗圈堡做的事。(董瑞)
原标题:【大美河曲】再游罗圈堡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