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传奇:应县木塔与苏州虎丘塔

2023-05-23 10:06:03 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五台山旅游网5月23日消息 赵平(以下简称“赵”):杜老师好。春回大地,阳光正暧,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美了起来。此时,你于你的南方,我于我的北方,我们共同开启这一场以古塔为名义的交流,何曾不是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地域的间隔并不能阻断文明的相通,如同分居南北的两兄弟,始终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即使千年已过,它们各自身披尘埃与沧桑,然而一见面,便亲切无比。

  应县木塔与虎丘塔所建年代相差不过百年,同样集聚唐宋风韵,又浸染着诸多民族文化的风华,都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很荣幸,我曾登临应县木塔,踩着无数光阴,也踩着无数前人的脚印拾级而上,面对它宏大的历史叙述,不知怎样才可慰藉它千年的屹立与守护。但是很遗憾,未曾目睹苏州的虎丘塔,近距离感受它独特而不凡的气质。

  杜怀超(以下简称“杜”):认识赵老师,荣幸之至。因为塔的缘故,我们走到一起来,以文会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这就像塔一样,内在镶嵌的都是“佛”字要义。应县木塔我是有耳闻,但不甚了解。实际上就是苏州的虎丘塔,我对它的认知,同样是肤浅的。苏轼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这应该是打开虎丘塔乃至江南苏州的正确方式。这也是每一位慕名到苏州的人,一出火车站口看到的最醒目的广告词。

虎丘塔

应县木塔

  赵: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乡村,大概都会有一种精神地标,诸如村口的老杨树,老井,老墙。它们早已超脱本身具象,是集体记忆的凝聚,成为有生命有温度的共同情感的寄托。虎丘塔想必也成为苏州的代表,正如木塔被定格成“应县木塔”一样。

  杜:确实是这样。虎丘塔成为苏州地标,有登虎丘塔,可望见整个苏州城之说。在此,我想多说几句,了解虎丘塔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虎丘。也正是虎丘的不寻常,赋予了虎丘塔非同一般的意义乃至更多的传奇和神秘色彩。

  我不太清楚应县木塔,它在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烟云风雨;就是我熟悉的虎丘塔,如果从历史找来路的话,也只能是亦真亦幻、虚虚实实了。即使有些史料留下文字记述,也只能是摇曳生姿的风景,无法证实。时间不能倒流,我们也回不到往昔的时间河流中。

  但我依旧想追溯虎丘的前尘往事。据说,虎丘,原叫海涌山,今天在虎丘景区大门之前,依然可以看到“海涌”这两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据记载,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不少小岛屿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潮起潮落,虎丘也因此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故而,称之为“海涌山”。从海涌山到虎丘名字的演绎,源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时,出现了一只神奇的白虎,故号“虎丘”,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门内8号,在苏州古城西北3.5千米,海拔34.3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沧海桑田,到如今的鬼斧神工,虎丘塔,藏着数不尽的故事。自南朝梁陈时起,虎丘就“梵台云起,宝刹星悬”,形成“寺里藏山”的胜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到了隋唐时期更甚,文人墨客郊游雅集,皆往虎丘。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曾“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下江南,都专门来到虎丘塔一睹风采。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二层弹痕

应县木塔内部楼梯

  赵:是啊,正是沧海桑田,让它们沉淀下历史的厚重,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以至无数名人雅士、帝王将相,都心向往之,亲临登之。

  应县木塔共悬有52块牌匾,有明万历年间应州知州王有容、左通政使应州人田蕙所书,更有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回师途经应州所书之“峻极神工”匾,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应州大捷”的第二年八月登塔御题之“天下奇观”匾。另有楹联6副保存完好。

  除却这些,应县木塔还有“斗拱博物馆”之称。“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54种式样繁复的斗拱如一层层莲花绽放在塔身之上,不仅增加木塔的美观,更充分体现了小木作在古代建筑美学上的灵活性与重要作用——因而也形成“百尺莲开”的奇妙景观。除此,木塔还有“天柱地轴”“日光沐佛”“塔影罩殿”等七大奇景。

  1933年梁思成同刘敦桢等一行四人来到应县,他在随行笔记中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Drewbelming(有一说此处为后人录入错误,原文应为overwhelming),好得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著名古建大师陈明达先生曾著有专著《应县木塔》。

  佛宫寺塔就是应县木塔,木塔建于佛宫寺内。塔与寺常常是相携相伴的。

  杜:应县木塔,正如你所说,好得令人叫绝。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无限神往啊,普通的木头,一旦以佛塔的名义存于世间,就有了神性的光芒。

  矗立在阊门外虎丘山上的虎丘塔,其实它的本名叫“云岩寺塔”。虎丘山上有座寺庙叫云岩寺,寺内有塔。出于当地人对虎丘的偏爱,人们就把云岩寺塔亲昵地称之为虎丘塔。要追溯起虎丘塔的历史,分别有过四座塔,即南朝塔、隋塔、唐塔和云岩寺塔(虎丘塔)。

  据记载,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东晋咸和二年(327),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南朝的陈朝诗人张正见和江整分别诗咏虎丘,“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皆为山上有塔的佐证。

  至隋,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隋仁寿年间(601~604)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并由“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也就是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虎丘历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顶东晋王琴台故址,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是一座方形木塔,这与应县木塔是一致的,都是木质的塔。

  唐宋时期,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大规模灭佛运动,在唐会昌五年(845)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建寺五百多年的虎丘东西二寺,也被拆得片瓦无存。

  今存虎丘塔为钱氏创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年间(945~959),竣工于北宋初年(961),七级八面,是宋塔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砖构佛塔实例。明代袁袠曾写下登虎丘塔的感受——“乘高宜眺望,暇日共登临”,先见虎丘,后见苏州城。

虎丘剑池

  赵:云岩寺塔,好听。

  其实,应县木塔原名也不叫木塔,而是“释迦塔”,该是最高等级的佛塔。这是木塔建成之日即辽清宁二年(1506)由辽道宗御赐的大名。

  释迦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原名宝宫寺,约于明代时改为佛宫寺。《应县木塔志》中载:“这座寺院的形成年代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建成后又先后于辽清宁二年(1056)、金明昌四年(1193)重建或整修。先有寺院,后有木塔。”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基本沿袭汉代格局分布,仍以塔为中心建造寺院,周围配以附属建筑,到了北魏中期,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盛行,不少达官显贵将私宅捐出改为寺院,以前厅为佛堂,后堂为讲堂,就这样外国的寺庙与中国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相结合,也就成了中国式寺院的肇始。到了唐代则改为以殿为主,南宋时,禅宗更是把以殿为中心的佛寺发展成“伽蓝七堂”,完全中国化。应县佛宫寺是国内少数遗存下来的以塔为中心建寺的例证之一。

  无论是佛宫寺,还是释迦塔,都饱含浓郁的佛教色彩。

  契丹建国之前王室已开始接受佛教,唐天复二年(902)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建起第一座寺院 —— 开教寺。建国之后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到了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崇佛之风更甚,皇室拨款支持刻石经、行香饭僧,兴宗耶律宗真更受具足戒,同时大量兴建寺塔,举行佛事供养。另外,从辽室成员的名字也可管中窥豹,圣宗耶律隆绪小名“文殊奴”,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名唤“萧观音”。

  尽管这样,也不排除辽王朝的统治者们将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教化民众,笼络人心。公元936年儿皇帝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于耶律德光,当时的应州亦在十六州之列。恒山之南为宋,恒山之北为辽,作为宋辽战争前沿地区,应州成为军事重镇,虽公元1005年的“澶渊之盟”使辽国与宋国获得短暂的休养生息,但军事上的戒备从未放松。

  刚刚过去的唐朝,佛教、建筑各种文化都处于繁盛与成熟,海纳百川的气象一直影响到辽宋时期。辽圣宗执政以来的改革与发展也将辽王朝带入全盛时期,加之“澶渊之盟”与“重煕增币”捧回的银钱绢帛,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无可置疑地要建一座集军事、佛教文化于一身的高大建筑,同时也能彰显辽王朝宏大的经济实力与繁荣昌盛。但是工匠与材料也是重中之重。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运动,使佛门中许多大德高僧能工巧匠一时逃向辽国与西夏,古丝绸之路上活跃着的佛寺建筑人才与当时应州良好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一座世界木结构典范的伟大建筑。难怪辽王朝的统治者们会将应州视为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辽王朝的九位皇帝中有六位到过应州,他们不仅在此狩猎、驻跸,还会储藏宝物,建立行宫。

  应县木塔使千百年来在应县大地从未停止过的民族交融具体体现出来,有唐朝的典雅与雍容,吸收南宋造像的写实手法,同时又融入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与表现技法。如塔内一层彩塑大佛,唇边竟然蓄着石绿色的卷曲胡须,两耳不像一般佛像耳垂垂至肩膀,而是戴着耳环,是典型的辽代风格,但大佛身披三爪龙袍又是典型的汉文化元素。

  隋唐时代,大多是木塔,少数是砖石塔,唐代以后,发展成用砖石仿木构建的楼阁式塔,苏州的虎丘塔就是典型代表。

  杜:应县木塔,无愧是塔中之宝,能以木为质存在的塔,在当下实属凤毛麟角,这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财富。我在想,如果亲手抚摸木塔,一定能感受到,那些带着体温的木头,每一块都蕴藏着佛的教义。

  相对于应县木塔,苏州虎丘塔则有所不同。现存于世的虎丘塔,尽管前身是木塔,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重建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七层,比应县木塔少了两层。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砖塔,在此介绍一下虎丘塔的大致情况:虎丘塔高只有47.7米,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塔身、平座等均为砖砌,外檐为砖木混合结构。外壁每层转角处都砌成圆柱形,每面又以檐柱划分为三间,当中一间是塔门,左右两间是砖砌直棂窗。柱顶搭横额,上置斗拱,承托着腰部的塔檐,上面是斗拱和平座栏杆。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以内是塔心;从塔门经过走道进入塔的中央,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是八角形外,其他皆为方形。需要说明的是,虎丘塔顶是没有木檐和铁刹的——毁于多次火灾。

  诚然,虎丘塔没有应县木塔高耸九层的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但是作为仿木构楼阁式的砖塔,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虎丘塔,它们内涵和光芒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它们都是著名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

  从建筑形状上看,虎丘塔的平面形状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开先河的。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从建筑结构上讲,虎丘塔为套筒式,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性能上十分优良,这也正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的主要原因。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巧。

  虎丘塔也很讲究美观,它的砌作、装饰等均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一般塔浅显的象征手法,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挑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虎丘塔内有大量装饰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体灰塑图案;在塔楼二层西南面的内墩上,还刻有两扇毬纹图案的装饰门,这是唐宋时期门的式样;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处都有彩绘,“七朱八白”,鲜艳夺目。此外,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一般塔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例证。

  让我痴迷的还是塔的本身之义,即以佛的名义。应县木塔的佛教色彩很浓郁,历史脉络也很清晰,以一座塔的形象,把众生、强盛、民族等等熔铸于矗立的九层建筑之中。

  而见证虎丘塔和应县木塔一样也是佛塔的,是1957年一次维修事件。当维修到二至四层时,人们发现大量唐末至五代吴越国时的文物,有精细的佛经、佛像,精美的瓷器、铜器,还有织锦、绘画等等,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显示出当时高度的生产水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越窑秘色瓷莲花碗,就出自虎丘塔第三层天宫中。莲花碗造型工致,端庄有姿,陆龟蒙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至今仍是众多游客来苏必看之物。另外还发现石函及铁函,外部包裹丝织品,内装有一枚迦叶佛舍利,用墨笔题写两行字:“恩朗舍此袱子一枚,裹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四周还有铜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等。按迦叶佛是过去七佛之一,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中,其人寿二万岁,于尼拘律树下成佛,有弟子两万人”。

  一座塔,就是一方水土的修行。这不正是苏州虎丘塔七级八面的隐秘涵义?

苏州云岩寺塔(虎丘塔)局部

山塘河

  赵:七级浮屠,八面方向,与天地共称十方世界。

  九,于佛门中为大圆满,若众生成佛,便是从零到九,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其间玄妙,妙不能言。在娑婆的俗世中亦代表吉祥。

  应县木塔明五暗四共九层,同虎丘塔一样也是八角形。虎丘塔身处南方,却以青砖的墩实,构起北宋的端庄秀美,而应县木塔高矗塞北,带着老木的陈香,倒有几分南国温婉的古典意蕴。

  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由阶基、塔身、塔刹共同组成,外形雄壮,但舒展高挑的屋檐以及透空的门窗格子,让它整体又多了灵秀。底层立面重檐并有回廊,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木塔内外每一个细节都精致而认真,斗拱、风铃、瓦当、螭吻、藻井、彩绘、壁画、龙图案,到处都是文化符号。

  整个木塔采用内外槽两圈柱子,全部为圆形直柱,外圈由24根柱子围成一个筒状,内圈8根柱子也围成一个筒状。这是不是与虎丘塔也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内外两个直立的筒套装起来,柱与柱之间再用梁、枋横向互连,形成两圈八角形柱网。而底层除外圈明柱外,墙里还有24根暗柱,里圈也有8根大柱,事实上是这32根不为人见的柱子承受着木塔的总重量。这些木柱都是辽代建塔时原物,历代维修都未曾更换过。

  除了这种双筒形结构,应县木塔还采用叉柱造,即上下层檐柱都在同一轴线上,但上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向塔心收进半柱径,形成全塔下大上小逐层内收递进的优美轮廓。叉柱造的连接法是把上层柱子底部十字开口,叉骑于下层柱子上的斗拱之内,但要向内退进半个柱径。斗拱,不仅起到美观作用,还是重要的建筑构件,整个木塔斗拱相连,梁架相接,无一颗铁钉,全部卯榫结构。

  谈及明暗层结构,不禁再次赞叹我们古老祖先的智慧,每层之间加设一个暗层,从外表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暗层结构复杂,垂直支撑与斜向支撑交错。

  木塔之内上下层间有楼梯相通,每层铺有环形木质楼板。每个明层内又分为内外槽,内槽供有佛像。第一层造像以“信”为中心,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背景壁画为过去世之诸佛。第二层造像以“解”为题,正中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与四菩萨塑像,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第三层造像是四尊相背而坐的东南西北四方佛,代表佛的四种智慧。第四层终于功德圆满,成就报身佛。第五层共塑有九尊佛像,高居于中心的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表现出佛从应化身、报身进入到法身佛的境界。台湾学者赖祥兴称,应县木塔是一部全世界唯山西仅有的立体佛经,是一座曼荼罗坛层,其建构空间及佛像布局象征胎藏界与金刚界所包裹的全部十方世界及时空。

  1974年7月28日,在木塔四层主像胸背后凹槽内发现残存的辽代佛教文物,后来又在二层佛像中发现一些辽代秘藏。重要文物有契丹藏、刻经、写经、杂抄、刻书、绘画、木刻版画、七珍与佛牙舍利。

  塔,最早起源于印度,印度最初建塔就是为了埋葬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的结构主要可分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刹。地宫是我国佛塔特有的结构,主要用来埋葬佛舍利,还常埋有佛经、珍宝及其他器物。应县木塔是否真有地宫,目前还是一个谜,但既然后来已在二、四层佛像内发现佛牙舍利,不知是否是契合了“在印度,舍利只是藏在塔内,并不深埋地下”这一原始做法。但看起来,虎丘塔的塔身天宫恰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壮观、工艺最巧的木塔,应县木塔,以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砖塔、最古老的斜塔的苏州虎丘塔,无疑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思想性,也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与文化传承性。在历史的千锤百炼中屹立不倒,恰如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璀璨与耀眼。

  杜:你说得对。应县木塔和虎丘塔,作为古老的建筑瑰宝,跟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千年不倒。

  然而,历史上苏州虎丘塔同样避免不了遭遇坍塌危情的厄运。1953年春,虎丘塔底层砖墩发生局部坍塌危情,国家文化部高度重视,指示“虎丘塔有关国际观瞻,影响重大,必须紧急抢救。”随后,虎丘塔两次大修的帷幕拉开。1957年第一次大修,主要针对塔体本身,用围箍法加固塔身,即给塔身加“紧身箍”,用高压水泥枪注浆修补裂缝,并重筑塔顶。1981~1986年,虎丘塔塔体又出现裂隙。人们用“围桩”“灌浆”“筑盖”“补墙”等办法加以修补。

  苏州虎丘塔和应县木塔一样,历史上也少不了地震的考验。尽管苏州历史上大地震没有,但是小地震屡见不鲜。不同等级的地震,令虎丘山也有明显的震感,但每一次虎丘塔都毫发未伤,安然无恙。这一点,与应县木塔也算是“英雄所经略同”。

  几次修补,丝毫没有改变虎丘塔的倾斜。人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从科学测量上讲,虎丘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事实上在多次重修中,任何扶正的修补措施都无济于事。与西方比萨斜塔相比,虎丘塔还要早近四个世纪。因此有人说苏州虎丘塔是东方的“比萨斜塔”。

  2014年6月,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沿线最早的建筑遗存——虎丘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苏州也由此成为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成功的城市。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三层佛像

  赵:虎丘塔是幸运的。而应县木塔始终无法被人参透,尽管历史上也数次修缮,怎奈沉疴旧疾病因复杂,即使经过许多专家的讨论与方案制定,至今没有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最明显的是塔身二层、三层的结构倾斜和下部三层的构件损坏,故而已停止登顶观赏,只能膜拜一层的大佛与游览塔后的佛宫寺。

  作为中国几千年木结构建筑的活标本,人们习惯性将应县木塔定义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世界三大奇塔,殊不知应县木塔比这两座塔都要古老,其文化价值更不可估量。罗哲文曾说:“它在中国木结构古建中首屈一指,是最高峰。也可以说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顶峰,空前不好说,绝后是没问题的。”大约是因为这应县木塔身处塞外小城,惯于低调与深沉。但就虎丘塔而言,其建筑年代亦更早于比萨斜塔,无论学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都远胜之,竟也被人称为“东方比萨斜塔”。

  虎丘塔与应县木塔,它们一南一北,虽气质不同,但都曾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最终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

  何其幸运,此时,我能与杜老师将这两座奇塔呈现给更多的人,落下的每一字都带着崇拜,带着喜悦与自豪,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该有的文化自信与骄傲。

原标题:晋里晋外话河山|应县木塔与苏州虎丘塔——屹立千年的建筑传奇

编辑:邢桐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