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晋中
“抗日战争时期,榆次城区道路建设滞后,路面破坏严重。到民国37年(1948)榆次解放后,城区街巷共有71条,均为土路,仅有南北大街主干道1条,长不足1公里,宽不足4米,路面凸凹不平。”
(二十三续中)我们在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榆次城时,常常会想到“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的话。而这句话可能是榆次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经典写照,也说明榆次城市建设在那时的落后。这句话中的“一条马路”指的是顺城街,“一座楼”指百货大楼,“一个警察”指当时榆次就一个路口有红绿灯,“一只猴”是指当时的儿童公园关着的几只猴。而我对这句话的知晓,可能最早来自于柯云路的小说《新星》抑或是《夜与昼》,当然也不排除来自于人们的闲聊,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柯云路的小说中就写有这句话。
事实上,在我1985年8月初来到榆次时,榆次城已不仅只有顺城街一条马路,迎宾路、锦纶路、北山路、安宁街都已存在,只不过好像除了顺城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外,其他马路都没有安装红绿灯,也没有警察站岗指挥交通。
当时的榆次也不仅只有百货大楼“一座楼”,至少我看到的晋中艺校的三层综合楼就已经存在了。不过,说到“一座楼”的问题,便让想到了当年榆次的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凌云大厦位于东顺城街北、专医院(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侧,建成于1986年,是当时榆次最高的建筑,也是榆次最早有电梯的大楼。其“凌雲大厦”四字,我记得是请薄一波老人书写,因为四字旁边最早曾有落款,只不过后来去掉了。凌云大厦共7层,刚开业时我们觉得大楼高大气派、上档次,当时还年轻的我们便经常三三两两一起到楼顶的露天舞厅玩耍。然而,后来大厦的商业经营出现问题,没几年便重新装潢改做他用。再后来,便成为晋中银行的办公大楼,直至2000年在顺城街拓宽改造中被爆破拆除。
我初到榆次的那个时候,道路不止一条,楼房不止一个,但公园倒确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位于花园路的儿童公园。不过我在晋中艺校工作期间,从来没有进入过儿童公园,也不知道公园里到底有什么动物。到我后来进入儿童公园时,公园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动物了,公园的一部分早已被改造成了夏天人们的舞池和孩子们的滑冰场。
“一条马路”所指的顺城街,应是在1936年之前就已建成,不过当时路面很窄,也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硬化,时称北关东顺城街、北关西顺城街。其中,北关东顺城街西起北门,沿北城墙向东至陶器窑南侧;北关西顺城街东起北门,沿北城墙向西至西城墙。1955年至1956年,拆除旧城墙后,人们利用城墙砖对东、西顺城街等街道进行了硬化铺设。1958年,将其修成泥结碎石路。1959年,西顺城街铺设沥青砼路面。1960年,由太原市政工程管理局施工,将东西顺城街修建成榆次第一条高级路面,其中西顺城街车街道宽24米,人行道宽19.2米,两侧均分。1963年,东顺城街沥青路面从小北门街北口伸延到专医院门口。1964年,西顺城街向西延伸至南同蒲铁路东侧。1966年,再向西跨越铁路延伸至“工”字巷口。1967年,东顺城街向东延伸至铁三局五处。1970年,西顺城街向西延伸至潇河商店与经纬路接通。1982年8月15日,榆次市政府与铁道部门配合,开工修建西顺城街立交桥,桥长365米,立体地道长25米。1983年7月1日,西顺城街立交桥正式竣工通车,而这座立交桥也是榆次及晋中第一座钢筋砼框结构立交桥。1985年,东顺城街向东延伸至原榆次县政府东办公楼,长2704米,宽18米。
实际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次县人民政府就曾大力组织群众修复道路。1951年,在郭家堡村西兴建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时,开通经纬路。1954年,由私人承包对老城内的南北大街进行改造修建,路面拓宽至6米,结构为30厘米厚碎石三合土路,成为当时老城内最好的路面。1958年,在大同街北口、新建街南口处,修建大同街立交桥,成为榆次及晋中第一座城市道路三孔立交桥。1965年,拓宽北关东大街为粮店街,长570米,宽32米。1971年8月,在猫儿岭兴建山西省锦纶厂时,开通南起东顺城街铁三局五处西侧、北至锦纶厂的锦纶路,长1600米,宽6米。同年10月,在石太铁路两侧断崖上建战备桥。1972年,石太铁路改复线,在大同街北口、新建街南口处,另筑一桥与大同桥立交并列。1977年,建东起锦纶路、西至火车站北侧的迎宾路,长2547米,宽35米。1985年,建东起锦纶路、西至北山路十字街口的安宁大街,长1074米,宽38米。
尽管说1985年时榆次的马路不止顺城街一条,但除顺城街外,迎宾路还没有向西越过南北向的同蒲铁路,安宁大街也只到北山路口。即使1987年,将安宁大街向西延伸至太(原)洛(阳)路榆次过境段,但仍未向西跨过同蒲铁路。而此时,粮店街到正太街也被石太铁路分割,每次要到粮店街,或到百货大楼、第二百货、第三百货,都要跨过铁路才能过去。而每次火车通过时,行人、车辆也都要在铁路两侧耐心等待。
1994年,新建长2820米、宽54米的校园路。1995年,安宁街立交桥和迎宾路立交桥剪彩通车。1996年9月16日,榆次同心立交桥竣工通车,这样便彻底改变了榆次城区被铁路分割和过境公路穿城而过的局面。
记得在修建同心桥时,政府资金不足,便仿省委书记胡富国的办法,向所有体制内财政拨款人员借款,以此筹措修建费用,可见当时榆次乃至晋中经济发展状况之差。所有这些借款,政府后来也是按照承诺还了的,没有出现爽约或耍赖不还的情况。
我刚到榆次的那个时候,举目无亲,四面陌生,所以我便把在榆次工作的我的本家叔叔、本家二姐和本家四大爷及其家人当成亲人,星期天或节假日时常骑车去他们家走走、转转,也常在他们家吃饭,他们对我也都十分关照。
我本家三叔在晋中电业局工作,他们家人那时就住在榆次老城南大街最南端的路东两间房内。他们居住的房子为东房,光线很暗,顶棚很低,而且地势低洼,进去后有一种陷入坑中且很压抑的感觉。不过,他们家离南阁(即清虚阁)很近,所以我有时也到破败的南阁去看看,只是看到的不是厚重的历史,而是年陈岁久的荒凉和凄惨。
我本家二姐那时在晋中印刷厂工作,姐夫在郭家堡派出所就职,他们家是在小井巷巷北的一个院子内。他们住的房子为砖瓦房,位置在小院最南一排的最西面,紧临小巷,门窗朝北开,房子的后墙留有一扇窗户,巷南也无高大建筑物遮挡,所以室内光线还算充足。我星期天或节假日过去时,通常都是从顺城街通过前进剧院,向东再转向南,通过军分区大院西边窄窄的小巷到新集街,向东再向南进入抽头巷,出巷口到小井巷,向西行约四五十米向北不远,才能进入二姐他们居住的院子。有时为了好走,也通过顺城街折向南到小北门街(也称交通街)、俞家街,再向西进入小井巷。二姐家是我那时光顾最多的,二姐对我的照顾也是最多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二姐就如同我的亲姐一样,我对二姐也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
那时,我还有一个朋友家就在老城的富户街居住,所以有时我也会在朋友的带领下或自己骑车到他们家玩耍。富户街是东西向的一条街道,也是明清时期的商业街,还是大户云集、富商广聚的地方,街道南北两侧富丽堂皇的门楼可以说是一座挨着一座。据说,因为明朝时的户部尚书褚鈇的府第就坐落于此,所以这条街就被称之为“户府街”,只是由于方言的发音问题,才在传来传去中变成了“富户街”。在我的印象中,这条街上的房屋院落比其他街上的要气派些,装饰也要精美很多。不过,我朋友家所在的四合院,虽处富户街的东部,但小院不大,再加上私搭乱建,使本就很小的院子变得更加拥挤。我朋友家所在的两间西厢房,屋子虽然不大,光线也较为暗淡,但却处处显出温馨,家人待客也很周到、热情,对我就像家人一般。
古城对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修旧如旧”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维下,从1998年始,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对老城的改造、建设。当年,即对一些年久失修的、设施较差的居民住宅进行了改造。其中在西起北大街、东至俞家街、北起东顺城街、南至东大街的老城区北大街商业住宅区改造工程中,除国家二级文物城隍庙、当铺院等历史文物和少数建筑外,全部进行了拆迁改造。2001年,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展开了对富户街的旧城改造工程。2002年5月12日,东起俞家街、西至儿童公园、北起小井巷、南至清虚阁的榆次老城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到老城改造基本结束,除东、西、南、北4条大街外,其他的街巷已是面目全非,已然没有了我当年印象中的模样,成为一座新型的“老城”。
当然,1985年我初来榆次时,在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方面也有八九个,如晋中工人俱乐部、晋中电影院、中都电影院、前进剧院、晋华礼堂、军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锦纶厂礼堂等等。其中工人俱乐部位于迎宾中中段北侧,始建于1980年9月,竣工于1984年4月。主建筑为俱乐部礼堂,长77.5米,宽41米,建筑面积3175平方米,属框架结构建筑。礼堂由前厅、观众厅、舞台三部分组成,其中观众池座分上下两层,池座前后高差2.5米;舞台长41米,宽15米,高21米,上带水幕装置。那时,因为晋中艺校距离工人俱乐部很近,夏天时我也常在晚饭后与同事或朋友到广场散步。
2000年晋中撤地设市后,榆次城区也变成了晋中城区,晋中市委市政府对市城区的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实施了顺城街、迎宾路、锦纶路和榆太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实施了迎宾街西延工程、安宁街西延工程、蕴华街建设及西延工程等等。后来,又建成龙湖大街、环城大道、鸣谦大道、大学街等等。所谓公园也先后建成岭上公园、玉湖公园、晋商公园、社火公园、潇河湿地公园等等。高楼大厦更是不计其数,7层以下几乎都不能称之为大楼,30层以上的数都数不过来。红绿灯就更不用提,多到让人心烦的地步,有的仅隔三五十米远就是一个红绿灯,交通警察不仅有正式的在编警察,还有辅警、协警等编外警察。工人俱乐部也已拆建成更为现代化的工人文化宫。市城区的面积已扩大到与太原市城区相连,假如你要前往太原南站的话,可能从榆次出发更快些。城市的变化太过迅速,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思绪也会一时反映不过来。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过去的那种“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的景象也还历历在目……
编辑:张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