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山西简称晋,为什么唯有晋城叫晋城?

2020-07-31 20:41:11 来源:今日头条

  人口详情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31.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0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8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81‰;死亡人口1.20万人,死亡率为5.20‰;自然增长率为2.6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27(以女性人口为100)。

  折叠

  民族详情

  古代,晋城曾是多民族聚居区。后逐渐与汉族同化。现今晋城市各县(市、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多来自民族地区,或因工作、就业定居晋城。计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畲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土族、撤拉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70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5046人,人口在10人以下的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在城区。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4人。少数民族办的工商企业有采掘、冶炼、化工、机械、印刷、商业、服务等10多个行业,120家。专业经营清真食品的工商户有77家。

  折叠

  历史文化

  折叠

  文化现象

  在晋城市区范围内

  晋城老城

  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不论是程颢书院,还是景德桥、景忠桥、张院民居、玉皇庙,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上泽州城北楼,写下了《登泽州城北楼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于谦在这里写下了《到泽州》。近代,朱德、冯玉祥、赵树理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晋城老城是晋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承载晋城文脉的历史遗存。[17]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遗迹。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晋城。北宋,晋城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晋城被誉为“九州针都”,“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日用铁货、“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在当地以“头”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近30个。[18]

  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

  折叠

  民间艺术

  晋城剪纸:晋城流传甚广的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

  剪纸的泽州剪纸

  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故又称“刻纸”。其内容有花卉、鸟兽、虫鱼、人物、戏剧情节等。

  晋城面塑:一种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工艺食品,经过人为处理,揉成面团,雕塑成型后蒸熟赋彩,制成一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工艺食品。

  微雕石算盘:仿古工艺品。在泽州县府城村东关帝庙内,原有石算盘一架,长60毫米,宽40毫米,高8毫米,与石柱联体雕成,为关帝庙中的精粹。20多年前被盗凿。后由泽州县大阳镇南社村民间艺人秦可忠重新仿刻而成。复制微雕石算盘长45毫米,宽厚35毫米,高8毫米,柱、珠、盘三位联体,珠似绿豆粒大小,由独块石料琢成。

  折叠

  地方风俗

  八音会:在山西东南流行最广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形式是党八音会

  以古代把金、石、丝、竹、瓠、土、革、木称作“八音”而得名。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境内多数县的大村大镇,都有八音会,乐器有大鼓、小鼓、板、大锣、小锣、钹、镲、小云锣、梆、巨琴、二把、胡胡、唢呐、木鱼等,和上党梆子的乐器完全相同。近年又汇入了丝弦、弹拔、电声等乐器,使其演奏的乐曲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更受群众喜爱。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样锦]、[长皮]、[节节高]、[戏牡丹]、[得胜令]、[招军]、[如令]、[盗令]等。八音会的活动,过去主要是参加迎神赛社,也为娶亲或搬家助兴。遇到商号或住户在街中心摆上一张上面摆有烟茶或酒的桌子,就需停下来演奏一番。如两支八音会在街头相遇,则停下来展开竞吹,互不示弱。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为结婚和送殡服务。演奏中增添了《东方红》、《小放牛》和各种民歌。上党八音会已被列为山西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九莲灯:流行于高平等地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原称“九连灯”,由八洞神仙为王母娘娘拜寿的故事演变而成。

  十不闲:晋城市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陵川县平城镇一带。由中国民间舞蹈霸王鞭演变而来。参加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每人手持一根l米多长的竹子,两头穿眼,装上铜钱。表演时,以本地秧歌舞步,手持竹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敲击四肢、肩、背,不断打出有节奏的响声。多载歌载舞,曲调为当地民间小调。

  小车舞:制作和旱船相仿,只是车上有篷,车后有杆,只坐一人,后有人推。坐车和推车之人都扮戏装,或扮猪八戒推媳妇,或扮张翁推张婆,随着音乐节奏,作上坡下岭、过河等动作,有些还插有夫妻对唱。

编辑:张德胜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