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绝美景点——南涅水石刻馆

2021-06-27 20:03:51 来源:今日头条

  南涅水石刻馆又称“二郎山石刻馆”,位于沁县城南的二郎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在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出土各类石刻造像1100余块,据石刻题记,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比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年代还要早,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使这批艺术珍品重放光彩。乞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居全国之首。其流派多样,风格不—,多以白砂岩雕凿而成,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堪称艺术瑰宝。

  来到二郎山下的西湖水库边,一阵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满山苍翠的松柏倒映水中,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驻足馆前,看到以厅台楼阁组群的仿古建筑,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为该馆题写的馆名,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之上,更为石刻馆添色不少门石刻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130平方米,有三所院落,分别为铜鞮碑林、群佛宫、万像馆,共有厅、堂、房、舍250间。首先进入北院铜鞮碑林(铜鞮为古沁县县名)。在这卷棚式碑廊内,陈列着各类碑碣及在沁县各地征集的历代寺庙碑、墓志铭共计100余块。请大家注意这块手书石刻,它就是陶贴珍刻。“陶”指东晋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至今传诵不衰,但其手迹传今却极少。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沁州人张孝捏任监察御史巡视江南时,得陶公手书《拟古杂诗》12首,见其“古劲流畅,墨迹宛然”,就请名工巧匠将其摹刻于汉白玉石之上,并以“致远堂法书”名义广拓流传,引起书法界的极大重视。

  据考证,这些诗是陶公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写给“云龛上人”的手书,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亲自题跋于后,此外,还有狄仁杰,沈约等阅后的题字。这组备受重视的手书石刻共9块,每块高35厘米,宽110厘米,大小均等,存诗12首,计810字,从“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诗,清新自然,千古传诵;字,遒劲利落,更堪称千古珍品。

  这些珍贵石刻,历来为张氏传家之宝,“七·七”事变后,张氏子孙将其埋于地下,日军曾三次追索未得,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子孙将其完好无缺地捐献给国家,可谓功高德重。登上此院红墙黄瓦,斗拱支檐的二层楼阁“望春楼”,即可将沁县古城一览无余。之后我们去参观中院群佛宫。建在高台上的为大佛厅,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此外还建有精品厅、书画厅、贵客厅等设施,陈列着沁县历代石雕佛像,头像400余尊名人书画,碑碣拓片百余件。您如果对书画感兴趣,今天一定可以大饱眼福。

  南院为万像馆,馆内设塔林厅、石佛厅、造像碑厅等7个陈列厅,重点展出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种石刻造像及相关的图片资料16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藏品。这里展出的造像塔多为迭落塔形,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石块叠垒而成,多者9块,少者5块。每块四方柱体的四周都雕有形式各异、装饰富丽的佛龛,佛像、莲花、狮兽共同演绎的一篇篇佛国的神话传说,使佛教故事变成了观之有形,触之有体的系列造像,可谓意境高远。此外,还有饱含浓郁生活气息的浮雕百戏图,反映了顶竿、杂技、气功等民间百戏杂耍。

  在南涅水石刻中,数量最多的是个体造像,以北齐、隋、唐三代造像最多。而最有风格、最具特色的是刻像石。它是在一块石头上既刻有佛与菩萨像、佛座、背光等浮雕,又刻有敬造石像的施主、信士的姓名,及刻制日期,小巧玲珑,自成一体门总之,南涅水石刻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它以最真实的手法将佛经展示得淋漓尽致,恰如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恢宏博大,令人折服。

编辑:韩乐豪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