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苦断集 慕灭修道——什么是四圣谛?

2022-05-12 08:47:06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五台山旅游网5月12日消息 学习过佛教史和佛陀传记的朋友们都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于三七日内为诸大菩萨演说《华严经》,而后便前往鹿野苑为五人说法,度其出家,从此世间三宝具足。作为佛陀成道后为世间烦恼众生开演的“第一堂课”,鹿苑初转法轮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这场法会的内容,便是,也是佛法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所谓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这四法自性不虚,皆悉审实,故称为谛。这是圣者所悟的真理,依之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故又名四圣谛。下面分别解释:

苦谛

一、:苦是逼迫性,痛恼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身心(正报)和国土环境(依报)。三界众生,依业受报,虽有不同的身心环境,却都常为种种痛苦所逼恼,故说是苦谛,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众苦充满。”比方说,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嗔痴慢苦,外界有天灾人祸苦,死后有堕落恶趣苦。总而言之,我们生在此五浊恶世中,其所感受,不论正报依报,都是忧患的、束缚的、逼迫的、苦恼的、无常的,所以说为苦谛,这是三界生死的果报。

集谛

二、:集是招感性,招集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见思二惑。因为众生自心所起的见思烦恼,能驱使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自然招集来无尽的生死等苦,所以说为集谛。经云:“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见思二惑,详细来说,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灭谛

三、:灭是可证性,灭无之义,这一般是指小乘所证的涅槃。因为声闻圣者,只要证到涅槃的果位,就已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无生死的痛苦,所以说为灭谛。此处涅槃有两种:一是有余依涅槃,指三界惑业,虽已断尽,而寿命未到,尚留报身。二是无余依涅槃,指惑业断尽,又舍报身。灭谛是了脱生死的圣果。

道谛
四、:道是可修性,能通之义,这一般是指小乘的正助道法。因为依此道法,正助双修,即能从生死凡地通至涅槃圣地,所以说为道谛。正助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这是了脱生死的办法。

转法轮

四谛之法是佛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等所说,当时共说三次,称为“三转法轮”,表示佛之说法,能以摧毁众生的烦恼,碾平众生的心地,运载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喻如车轮之运转,故称。

示转

一为:讲“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佛对上根之人,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令其一闻即悟。

劝转

二为:讲“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佛对中根之人,初次听法,不能直下承当,因此重为警省劝修,使其信受奉行。

证转

三为: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佛对下根之人,一再不能信解,遂引己为证,以明非虚,使其破除疑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四谛之法虽多见于声闻乘的经典,但却并不仅限于小乘,而是通于大小乘的,只不过大乘对四谛的理解较之小乘要更加圆满究竟,如天台宗就依据判教而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谛之不同。因此,一切学佛之人对于四谛的道理均应留意,并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进趣无上菩提之阶渐。

  综观四谛的道理,无非在说明世间的有漏因果和出世间的无漏因果。苦谛是世间生死的苦果,集谛是世间生死的苦因;灭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果,道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因。凡夫若无贪等集因,怎会招来生死的苦果;圣者若非精修道法之因,安得涅槃寂灭之果。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可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

  如果依照四谛的顺序,应当先因后果,谓之“集苦道灭”,现在却先果后因,说成“苦集灭道”,何以如此呢?

  其实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为容易化导起见,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说业因,教他断集;继之,又先示涅槃乐相,令彼欣慕,后教道法,使他修持。目的要使小机的众生,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已。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四谛之法虽多见于声闻乘的经典,但却并不仅限于小乘,而是通于大小乘的,只不过大乘对四谛的理解较之小乘要更加圆满究竟,如天台宗就依据判教而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谛之不同。因此,一切学佛之人对于四谛的道理均应留意,并以“”为进趣无上菩提之阶渐。

编辑:刘冰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