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五台山旅游网4月24日消息 作为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对于中国来讲是外来宗教。尽管如此,它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扎根,和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目前在我国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之中,当数佛教的信众最多,就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言,也是范围最大、层面最为深入的。
中国佛教文化的价值之巨大、成果之丰富是中土的具体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中国历史上的皇权统治使得佛教从未超越世俗政权,其宗教神权也没能成为凌驾于政权上的权威,这样,一方面决定了它重现世、重人生的性质,另一方面也遏制了教权与政权的矛盾;中国佛教在与儒、道斗争中又不断与之融合,实现了它作为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过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强大的无神论和泛神论的传统,成为一切宗教迷信的强有力的抵制力量,从而大为削弱了佛教的消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使得汉传佛教在家居士佛教十分发达,特别是佛教与一些知识分子的关系,促使它在佛教文化史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爱国、爱教的佛教信徒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宗教、其中包括佛教的理论问题和时间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种讨论对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挥宗教和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讨论。一是佛教文化遗产。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基本一致,大都高度肯定其价值和意义。再一方面是当代佛教文化,即如何看待现实中佛教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发扬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其对当代的学术研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辅助。实际上佛教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如能从积极的方面发扬这一传统,提高“四众”(比丘、比丘尼和男女在家居士)的思想、文化水平,批判地继承佛教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将其引导到身会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方向上来,当代的佛教文化必将在社会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自身感受。
首先,佛教世界观、人生观上的积极意义。佛教讲“佛似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解决人的“生死大事”。这实际上也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印度早期佛教证成“人我空”,即认为人身本是五蕴和合而成,发展到大乘佛教阶段,进一步证成“法我空”,即认为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变异法、因缘生、无自性的,这样,法、我空,再进一步达到“三空”。这种彻底的空观要求破除人体对外界的一切执著,从而根本否定贪、嗔、痴,由此推导出佛教人生观的悲观、宿命色彩是十分浓重的,这在唯物注意这看来更是荒谬、有害的。但从佛教的所谓“无分别智”、“般若空观”出发,必然会对金钱、物欲、权势等作为“文明社会”的“恶”的根源的一切采取一种超然、高蹈的态度。这样,佛教对于社会上的利己、贪欲、劫掠、侵略等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罪恶就会起到一定的抵御、遏制作用。佛教史上的法显、玄奘、义净等等众多有名、无名的求法高僧,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一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精神,无意是今天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业是佛教人生观的现实价值很好的例子。在当今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人的各种欲望达到无所限制的状态,其危害是不可估量的。面对这样的现实和人生状态,要提倡社会公德,鼓励大公无私,宣扬公产注意风格和社会主义道德,同时中国历史上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也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建设新道德、新的人生观的借鉴而得到发扬。这其中也包括佛教人生观的有价值的部分。
其次,佛教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上的意义。佛教创建伊始,即十分重视热的社会伦理问题。佛陀在世时是明确反对偶像冲派、诅咒迷信的,更关注人的“生死大事”。中国佛教把全部修持归结为八个字:“诸恶末作,诸善奉行。”其中所说的“善”、“恶”当然有具体内容,不可一概而论。但如慈悲、平等、护生(从反对战争、保卫和平到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观念及其实践,具有积极的伦理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宝贵内涵则是可以肯定的。这些伦理上的成果也是当前作为宗教的佛教与无神论结成联盟的一个重要纽带,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调和的重要基石之一。当然,佛教伦理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宗教所特有的蒙昧和绝对性质。如讲忍辱,就不分是非等等。又佛教伦理作为一种阶级社会的思想观念的体现,必然带有一定的伪善性质,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没有来由的善恶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在充分肯定佛教伦理的价值、继承其有现实意义的部分的时候,也要认真坚持批判的、分析的立场。
第三,佛教自身的宗教学术对“外学” (世俗学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印度佛教本来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佛慧不废世智。在中国发达的文化传统中,佛教必须与学术相依附发展。历史上大批文化人进入佛教,儒释交流更成为风气。这样,就大为提高了佛教的学术水平,佛教在学术的各个领域也就可能有更多的建树。例如哲学,外来的佛教教理、教义里包含着古印度、中亚诸民族的丰富的哲学成果;发达的六朝义学和宗派佛学更具有丰富的哲学内容。无论是外国的大师还是中国的大德都堪称成就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有些是站在时代思想前沿的人物。如外国的龙树、世亲,中国的僧肇、慧能、神会等都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佛经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使中土人大量接触到外语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丰富的外来词汇,并使汉语的语法结构受到影响而起到了变化。至于佛典的注疏、佛教音义书的著作、外语辞典的编撰等,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意义也是重大、多方面的。
最后,佛教对文学艺术的贡献更是丰硕的。众多优秀的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乃是中国文学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给予历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广泛影响,给历代(包括当代)文人和民间 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主题、体裁、语言等等。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积累是十分丰厚的,是具有很高水平和重大价值的;批判地研究、总结历史上和当代的佛教文化成果,发掘其积极的、有价值的内容,使之成为发展民族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借鉴,即是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之主要所在。从历史发展看,宋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在中土就急剧衰落了,这与理学的发展和兴盛所带动起来的儒学复兴的潮流有直接关系。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中,佛教受到批判或否定更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应当承认,无论是历史上的理学家们,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佛教都有形而上学的方面。正有鉴于此,近代教内外不断有人提出整顿、振兴佛教的意见,其中包括太虚法师建设“人生佛教”的设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广大爱国佛教徒也广行“四摄”、“六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期望建设起新的、适应时代要球的“人间佛教”。所以无论从佛教自身的发展来说,还是从发掘和继承佛教文化遗产、发挥其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角度说,认识佛教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高佛教文化的研究水平都是当务之急。
总之,无论是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角度讲,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讲,都必须重视、发掘、研究和继承历史上佛教文化、学术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果。而且这一工作对佛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更是巨大的。
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