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道场 —— 莲花佛国 九华山

2021-06-02 17:39:33 来源:色拉寺微信公众号

    菩萨的最终目的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九华山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5A级的著名游览胜地,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

  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日出、晚霞、云海、雾凇、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最后99岁的时候圆寂。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地藏王菩萨十二大愿

  1.替代众生的地狱苦业;

  2.替代众生的饥饿业;

  3.替代众生的酷刑苦业;

  4.救度众生的战乱之苦业;

  5.解决众生的心中迷惑;

  6.延长众生的寿命;

  7.替代众生生病之苦;

  8.替代国难之苦;

  9.消灭怨贼之苦;

  10.救度贫困之苦;

  11.帮助想出世的人出世;

  12.即使无法救度现世众生,也要救到另一个世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的本愿、本行。

  我们也应如是发愿

  地藏王菩萨如果不是把众生看成比自己高贵,就不可能发下这样的宏愿。如果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样,怎能圆满成就这样的甚深愿力呢?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一方面要对众生发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贱,从内心深处真实思维利他。

  在阿底峡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胜窍诀:

  第一是常观自心;

  第二是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自心;

  第三是如果这样长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

  愿力,是信仰的力量,必然是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相续;愿力,必然以慈悲为依怙,正见作砥柱。

  地藏王菩萨说: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我们也要像这样发愿:愿我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遣除他们的一切痛苦,给予他们究竟的安乐。

编辑:闫泰森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