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历史演化过程

2019-12-28 23:39:00 来源:地质学小科普

  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康滇台背斜北段东缘(林文球,1982)、甘洛—昭觉—小江大断裂的北段东侧,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刘仲兰,2015)。峨眉山背斜为区内最为宏观的褶皱构造,轴向近南北,核部地层为前震旦系花岗岩,出露于张沟——洪椿坪一线。两翼依次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西翼地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以东,二叠系及中生代地层倒转。枢纽产状近于水平,为斜歪水平褶皱。牛背山背斜为区内次级褶皱,南起惠灯寺,北至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亦称尖尖石背斜),长约27km。核部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两翼分别为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牛背山背斜主干轴向315°,南西翼产状正常,倾角45°左右,北东翼近核部地层正常,倾角60°—75°。本次实测龙门硐剖面位于牛背山背斜的次一级褶曲构造单元——挖断山背斜的核部附近(张国成,2010)。从构造形成的时序来看,峨眉山大背斜形成于喜山早期,北西向的牛背山背斜形成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王运生等,2013)。

  峨眉山地区出露前震旦系花岗岩,主要出露地点为洪椿坪、黄茅岗等地,K-Ar同位素地质年龄8.17亿年。二叠纪玄武岩主要出露于两河口、清音阎、金顶、万佛顶、苦篙坪、九里等地,出露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地质年龄258~259Ma(百万年)。

 

编辑:刘丽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