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发现五台山大美之百年沧桑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千米的山坡上,海拔1600米,寺侧有一清泉,四季常流,名叫海底泉。相传海底泉为海眼,龙王的第九子贪恋 一位民女,横溢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萨为了拯救生灵,便用文殊寺的大铜锅盖住海眼,又在铜锅上建了一座覆钵式的砖塔,镇海塔之名由此而来,而这座寺 院也就称为镇海寺了。
镇海寺风景秀丽,坐西向东,奇峰拥抱,青松掩映。寺前小丘,草木葱茏,小丘两旁,清流淙淙,流水之侧,又有坡路,成八字形汇于寺门前。
镇海寺创建于明,占地162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前院、后院、南院三部分,共有各种建筑100余间,皆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后的式样。天王殿内正脊坊下题记有“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孟夏吉日旦,敕封清修禅师乃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鼎增监错奉旨重建,住持朋错垂旦谨志”。
前院中轴线上有三层殿 宇。第一层天王殿兼山门,面宽三间,13.4米,进深7.7米,单檐硬山顶。左右配钟鼓二楼。殿内两旁是怒目凝视的四大天王,正面置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背后为精明强悍的石雕韦驮菩萨。第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三间,15.6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又为转角殿。殿内正面佛坛上供“横三世 佛”,中为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像通高1.7米,均为木雕,一色金妆,背 饰圆光,顶结螺髻.眉显白毫,两耳垂肩,面相方圆,眼观鼻,鼻观心,超脱了喜怒哀乐,摒弃了七情六欲,凝神人定,妙相庄严。释迦牟尼佛身旁塑有其两大弟子 阿难、迦叶。三世佛背面塑送子观音,高1.8米,两旁为善财、龙女。第三层观音殿,亦称三大士殿,面宽五间,19.2米,进深10.8米,单檐硬山顶,前 出廊。殿外悬木匾一块,上书“性目净果”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悬木匾两块,一块上书“金光轮藏”,为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书。一 块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下旬为镇海寺写的四首七绝。殿内正面佛坛中间塑观音菩萨,左边塑文殊菩萨,右边塑普贤菩萨。这三 尊塑像,通高1.9米,顶有螺髻,鼻下有浓郁的胡须,一副年高历深之态,好像是在山中修行多时,而终于得道的形象。这种塑像表示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资历深远、性格稳重刚毅。另外,左边还塑有绿度母。“度母”为藏传佛教女神名,传说为观音菩萨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相,以白度母、绿度母最为常见。右边塑白文殊菩萨,塑形别致,左腿下垂,右腿上盘,横坐于卧狮背上,除菩萨之冠、坐狮尾巴和肩膀两侧之花外,通体白色。后院居高,院门脚下前有照壁、木构牌楼。院内并列两殿,南面是宣教殿,现已破烂不堪。北面的殿也已破烂,内有砖砌地窟。
南院又称永乐院,由于院内有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灵塔,所以又称塔院。整座灵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大型石条叠成,呈四方形,高约1.3米。在塔基上矗立着汉白玉砌成的灵塔,塔身通高9米。灵塔的须弥座为八角形,须弥座的下部雕刻着假山与波浪。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着“八相图”:下天入胎、太子降生、四门出游、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转法轮、战胜魔军和涅
三世章嘉灵塔,结构严谨和谐,气魄庄严高洁,雕刻精美生动,是一融汉、蒙、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汉白玉的覆钵式灵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