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五台山十方堂兼具汉藏佛教特色的建筑群
浩繁久远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佛教文化始终占据着不容否定的重要一席。 翻开中国佛教发展史,汉地佛教和藏地雪域高原佛教却又血脉相承,水乳交触。在汉地佛教寺庙中,除了北京雍和宫享誉盛名以外,佛教圣地五台山,还有一处群为人知的黄教寺庙名为十方堂,也称广仁寺。人们到五台山旅游朝圣,走进十方堂,目睹这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欣赏这弥足珍贵的佛殿塑像,都会为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7月14日,五台山景区官网执行官王晋文专程造访五台山十方堂(广仁寺),并在十方堂观音殿与日出巴师傅就十方堂的建筑特色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日出巴师傅介绍,广仁寺又称十方堂,位于罗睺寺山门东侧,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清代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
进入山门,殿院平坦开阔,建筑气势恢宏,那两根幡杆直插云天,二百余年蹲卧的狮子依然固我地守护着寺院,穿行于庭院的僧侣们流利自然的藏语交谈萦绕于殿堂里低徊深沉的念诵,立刻把人带向了广阔高耸的藏域高原。在十方堂朝圣游览,你领略到的何止于一座民族文化历史的思索。
站在十方堂前,御碑亭、龙虎殿、宝珠峰、赐剑台尽收眼底,古柏、蹬道、流水、青山,更是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皇家建筑的气魄和神妙,会使你的虔诚之心由然而生。
五台山十方堂是向上山进香的居士和信徒提供住宿的寺院之一,也是五台山上的独特喇嘛庙。
斗转星移,历史演进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汉藏佛教文化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黄教文化,五台山黄教寺庙已经发展到10个,开始有了汉族喇嘛。这时候,大量的藏族信徒步朝五台山走来。因为,他们认为五台山是天下唯一的文殊道场,如果能朝拜一次,乃为终身幸事。那时候的十方堂,作为罗喉寺的下院而存在,成天迎送着至蒙藏地区来的香客信士,这些信众僧侣民族不同,语言有别,长期共处,多有不便之处。
一位名叫杨堂柱的藏族喇嘛,他从青海出发,心中默念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圣号,一路跪拜祈祷,发原去五台山筑寺塑像,等到上得五台山,杨喇嘛所化布施已经有相当数额,但身体却已疲倦异常,他一足踏人十方堂,就再也没有离去。待杨喇嘛稍事息歇后,他在这院子里观察审视,他在这院子里沉思默想,摸一摸那古韵悠然的唐砖宋碑,就生发出一种设想来,他不仅要建起一处富有藏传佛教风韵的黄教寺庙,更要承担起接待藏蒙信徒的支持。于是,他就开始了筹划建寺的具体事宜。我们猜想,杨喇嘛为了很好地体现民族特色,他首先想到的是单独修建寺院的门面。他亲自张罗,请来了上好的工匠,依照黄教寺庙的要求,精心组织施工。于是,那工匠便一展才干,精心构建起来。
首先,十方堂的正门建筑就是一个例证,这正门属于仿明建筑,且采用藏族黄教寺院的建筑手法,系砖瓦结构,顶部和门面酷似罗喉寺,这种构建不仅显示藏教寺院特色,更反映出十方堂已不再属于罗喉寺的下院,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寺院另辟门径了。当然,在这方面,杨喇嘛很是费了不少心机,待正门建好后,他又专心致志地重新取了寺名,以广施仁慈之意把十方堂更名“广仁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杨喇嘛请笃信黄教的德宗皇帝亲笔题写了“广仁寺” 的牌匾,认真悬挂于寺院门首,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僧徒辨认,“广仁寺”的门匾同时采用了汉藏蒙满四种文字。以大力弘杨广仁寺的寺名。时至今日,广仁寺的牌子虽然依旧悬挂在门首,但“十方堂”这一寺名一直被沿用,因此,在五台山要去广仁寺,你只要直呼十方堂。随便找一位当地人都可以引领前去。 却说那位杨喇嘛,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的最终目的还是建设一处别具风韵的黄教寺庙。可不,这座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的寺院,无处不在闪烁着藏教文化的光彩,寺内中抽线上,依次为天王殿,三宝殿,后大殿,两侧配以种楼,鼓楼,楼房长廊,总共殿宇86间,楼房163间,形成了一处集佛殿和居室为一体的佛教道场。
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上饰有镀金顶和一对宝羊,意味着吉祥如意,佛法永存。三宝殿居于寺中,周围四面出廊,殿前设卷棚顶抱厦,殿廊立柱间下部由石板围住,石板上雕刻着蒙藏经文,形成一种浓厚的藏教气氛。该院的后大殿呈二楼式建筑,亦称后高殿,略高于中抽线上的其他殿堂,屋脊神兽逼真形象,殿宇雕刻绘画色彩呈纷,院瞧近观,仿佛走进藏地喇嘛寺院,尤其殿里传出的诵经声,种鼓器乐声,使人们随之进人一个神秘的佛门境界。殿院的东西两侧是两排整齐划一阁楼,呈二楼建筑结构,布局对称工巧,显的典雅肃静,全部为木结构,包括上楼的楼梯和地板,具有隔潮和取暖的功能。这就是历史上专供藏蒙信众客居的地方。
当年寺院落成后,藏蒙满汉各族喇嘛就在这里念诵经文,同做佛事,成为五台山唯一的藏传佛教文化的集散地。当杨喇嘛第一次接待藏地僧侣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因为他院途跋涉,从青藏高原到五台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不知他当时的用意如何。现在,这座小巧玲珑的喇嘛寺院却成了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宿营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杨堂柱喇嘛,一位普通的僧人,却又一次架设了藏汉民族文化和情感的桥梁。人们在十方堂礼拜览胜时,自然会记起这位僧人,从心底升腾起一股对民族文化先驱者的崇敬之情。
十方堂不大,只是一位杨堂柱喇嘛就把它整饰的一派深沉,占地面积小,却容进了一整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构建,走进十方堂,你便可以把藏传佛教历史从头到尾地在读一遍。就此而言,十方堂却是五台山诸多黄庙中包容藏传佛教文化的最大处。人们观赏这里的厅堂楼阁,审视这里的佛殿僧舍,一股强烈的藏传佛教文化古风扑面而来。只要踏进十方堂,就能进一步走向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幽深处 。
编辑: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