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广仁寺(十方堂)简介

2022-02-18 16:21:26 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广仁寺,又名十方堂,位于罗寺之东,寺内建筑庄严整齐,原为罗寺属庙,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甘肃砂子桥藏族喇嘛印堂主化布施修建的,专门接待外来的喇嘛。广仁寺是五台山唯一的藏族喇嘛庙,住持格桑热杰为甘肃藏族人,为五台山推广藏经藏药,治病救人。他还在寺内专门开设了藏医门诊,很受群众欢迎。

  该寺面积不大,仅仅占地3600平方米,但寺内建筑庄严整齐,布局合理,并具有两大特色。第一特点是天王殿内有塑像,第二特点是所有塑像皆为铜铸。

  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殿脊上装有镀金铜法轮和宝羊一对。走近殿内,却不见四大天王,天王殿内没天王 ,自然就有点不寻常。这里边有点历史的缘由。广仁寺原来是罗寺的马坊院。罗寺因“开花现佛”而香火旺盛,寺里虽然有不少客堂,却远不能满足外来香客和僧人的住宿。有时不得不将客人安排在附近的旅店过夜。

  清道光年间,从青海来了位叫印喇嘛的藏族人,他向罗寺大管家提出,他想在罗寺的马坊院建造一所“住处”,以供外来喇嘛和信徒居住。当时所说的“住处”有点像现在一些条件简陋的招待所。双方达成协商:建造所用的材料,由罗寺供应,所需要的资金由印喇嘛负责。并规定:“住处”建成后,凡到这里落脚者,每天由罗寺补助炒面10两,圆寂后由罗寺提供劈材300斤火葬,骨灰匣送于普铜塔。(此塔坐落于台怀镇鱼湾村,是一座结构空心的建筑物,塔底有湍急的流水。塔内所存僧人骨灰匣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每从后边增加一个骨灰匣,就把在最前面的一个骨灰匣顶入水中一个,便其顺水漂流,回归大自然)

  清道光十一年(1813),“住处”竣工,起名“广仁寺”。但却遭到了罗寺的反对,理由是:这座“住处”不能称寺,如果要称寺就分不出谁是主寺谁是附属,使人觉得两寺平等,这是不行的。最后决定这“住处”叫“十方堂”,有印喇嘛负责管理,但不能叫管家和住持,而叫堂主。“十方堂”为了得到罗寺的补助,不得不把准备好的“广仁寺”牌匾移到三宝殿,另作了“十方堂”的牌匾挂在小山门上。由于“十方堂”只是接待香客和蒙藏喇嘛的地方,所以印喇嘛虽然建造了天王殿,但因罗寺不让在山门上挂:“广仁寺”的牌匾,所以也就没有在天王殿里塑像。如今,广仁寺早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寺院了,但依然尊重史实,既没有摘掉“十方堂”的牌子,也没有在天王殿里补塑圣像。

  三宝殿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门楣上方挂着“广仁寺”的牌匾。“广仁寺”三字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牌匾四周雕有九条金龙,并有“光绪之宝”的御印,做工精致。

  殿中主供黄教始祖宗喀吧大师的塑像,故该殿也称宗大师殿。

  供台正中为宗喀吧大师,左右分别为他的两大弟子贾曹杰(达赖一世)、克主杰(班禅一世)。其外侧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均为铜铸。值得注意的是把一个佛教流派的创始人供于两佛中间,这对于五台山来说也是一种少见的供法。大殿两侧置有佛龛,每个佛龛内均供有宗喀巴大师的小铜像,共计1000尊。另外,供有铜制十八罗汉。其次,还有32尊各种铜铸小佛像,并镀以赤金。

  后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中间三间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菩萨,高1.8米。左侧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均高1.3米。右侧是阿底峡尊者,高1.3米。香案上还供着宗喀巴大师及弟子的八尊圣像,高1米左右。所有圣像皆为铜铸,弥勒殿左右各有殿堂一间,右边是护法殿,内供大威德金刚。吉祥天女,右边一间墙上挂有密宗供养图、长寿图等,还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画像。

  广仁寺文殊殿玻璃经柜内藏有卷帙浩繁的藏经,其中明藏数千卷,《华严经》155卷,《华严疏钞》670卷,清道光年间印制的《甘珠尔经》108卷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年青管家格桑热杰为山西省青联常委、忻州市青联副主席、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寺庙管理严格,各族僧人和睦共处,认真修持。2000年该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寺庙”。

编辑:石磊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