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朝拜五台山驻跸的寺院——菩萨顶
五台山旅游网4月11日消息 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传说是文殊菩萨居住处。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称为真容院。明永乐初敕旨改建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菩萨顶改为住喇嘛,于是菩萨顶成了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13次朝拜五台山,曾驻跸于菩萨顶。
菩萨顶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周围寺庙环绕,如众星捧月般将其护在其中,可见其风水之好,地位之高。通过检票处(要单独现金购票),走过曲折的石阶路,可以看到一块藏红的砖石照壁,正中书写一个“佛”字,禅意浓浓。
照壁对面就是108阶台阶。据说是108种解脱烦恼的法门,走过菩萨顶的108阶台阶,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愿人生少烦恼多快乐。
迎面可以看到一座魏巍壮观的牌楼,三门四柱七重檐。牌楼顶部全是金色的琉璃瓦,牌楼上画着各种精美图案,正中有康熙的御笔“灵峰圣境”四个大字。峰字为何少一笔,还是有点含义的,康熙数次登临五台山为了寻找自己的父亲顺治,但天不随人愿,还是留有遗憾。
五台山有两座绝世牌楼,一座是龙泉寺的石雕牌楼,是石雕艺术之冠,另一座是菩萨顶的牌楼,是规格最高、皇家气息最浓郁的牌楼。
牌楼后面有两根汉白玉的幡杆,直插云霄。山门前的九龙御道,彰显了寺院的皇家气息。过了山门可以看到两个硕大的红色转经筒,山门的两侧有钟鼓楼。
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与众不同的是天王殿两侧各有一门“般若门”和“解脱门”。
天王殿出来就是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前有廊道。廊道的每个柱子上挂有金光闪闪的楹联,加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真是壮观气派。殿内居中供奉横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的两侧有阿难和迦叶二尊者。三世佛前供有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根敦巴珠和克鲁杰)。殿内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心印毗昙”。殿前有两棵千年松树苍翠挺拔。还有三通汉白玉的石碑,分别是康熙、乾隆、嘉庆的御笔题词。两侧有配殿,左侧是带箭文殊殿。右侧是怖畏金刚殿,内供藏传佛教的护法菩萨。在大雄宝殿的右侧有一院落叫御碑院,里面耸立着两块乾隆皇帝的御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描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及朝拜五台山的感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三座殿宇是大文殊殿。单檐五脊殿,上铺金黄色的琉璃瓦,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该殿又叫“滴水殿”,原来是檐间春、夏、秋三季滴水不断,殿前的台阶滴水处都状若蜂窝,为五台山奇景之一。在1984年大殿翻修后,该奇观再没出现。让人不禁赞叹古人巧妙绝伦的技艺。
大文殊殿前面还有一石牌,上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笔“五台圣境”,这是其它寺院没有的景观。
菩萨顶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地里位置的得天独厚,都是朝拜五台山不可错过的寺院。
编辑: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