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经典寺庙赏析——“黄庙圣寺”圆照寺

2024-03-30 10:01:28 来源:大朝台文化旅行

  五台山旅游网3月30日消息 从显通寺钟楼对面的石台阶登上去,见到的第一座寺院便是圆照寺,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80余间。

  圆照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国师(全名是: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幡,始建寺。明宣德年间,复诏入京,面授宣扬佛法事宜,不幸死于京师。明宣宗朱瞻基敕分舍利,一在京西建塔并建寺,名曰真觉;一就五台山普宁寺旧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寺名取《圆觉经》的“皆依圆照清净觉相”经句中的“圆照”,是指灵觉圆融澈照)。

  此寺曾一度改为青庙,列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有一段时期由喇嘛住持,故列入黄庙。明永乐十二年(1414),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蒋全曲尔计在此寺弘扬黄教,相传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之始。

  《中国佛教》第二辑259页“胆巴”载:“蒙古中统年间(1260~1263)经帕思巴推荐”,胆巴(元代藏族高僧)“谒见,忽必烈汗(即后来的元世祖)命他住在五台山寿宁寺”。关于少数民族佛教徒进入五台山,这是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五台山的黄教始于元代。自明永乐十二年(1414),宗喀巴的弟子蒋全曲尔计在此寺传经讲道以后,黄教大兴。少数民族佛教徒进入五台山,不仅带来了他们的思想、信仰与友谊,而且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如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十方堂内的塑像,以及木刻五台山全景等等,这些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古刹和珍贵的艺术品,都已成为我国民族间古老的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并在继续为增进我国的民族团结,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制规模

  圆照寺前石狮一对,山门三间,掖门两道,天王殿、大雄宝殿、塔院、后殿及其殿内塑像俱全。

  佛教寺院的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五台山寺院的山门,一般为三门并立,中间是一扇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门,因此,山门又叫三门。有的寺院,虽只有一扇门,也习惯称作山门。寺院将中间这扇大门建成殿堂式,则叫作山门殿。寺院的大门之所以三门并立,是为了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佛教认为,入三解脱门,即可得到解脱。因而山门是佛界和世俗的交界处,显示出佛门的神圣而又不可侵犯。

  此寺的山门与众不同,并排五门,称为五朝门,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站在山门前居高临下,可俯视显通寺,仰望大白塔。大白塔在重重殿宇、层层楼阁之中,兼以青松红墙参差掩映,游人至此,对这里的景致,莫不称绝。

  进山门,寺前有石狮一对,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柱子上悬一本联:“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党”;“人以德量,三脱疑四圣,共证泥洹”。

  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宝殿,为此寺的正殿,大雄宝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梁架规整,檐下彩饰贴金。大殿面宽26米,进深18米,占地49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无斗拱。

  殿内供有三世佛即中间释迦摩尼佛、东面为药师佛,西面为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前塑有文殊菩萨,两侧和佛坛后面供有十八罗汉(殿内两旁,原有悬塑罗汉五百多,经过“文革”,所剩无几,今虽已补塑,但工艺稍逊)、二十四诸天、观世音菩萨和济公活佛像。殿内佛像高大,比例适度,衣纹流畅,面目清秀圆润,神态庄严肃穆,其塑造技法和艺术造诣,使许多艺术工作者叹服。

  殿外左墙角下,嵌有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还刻有四句偈语,与塔院寺文殊发塔的传说内容一样,为珍贵文物。

  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乐初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为国师,赐给金印。

  室利沙来到五台山,就在普宁寺坐静修行。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室利沙请入北京,面授宣扬佛法事宜。传说,朱瞻基恳劝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执意要回返五台山,皇上没有许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间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该劝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时建寺,名曰真觉;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

  第三座殿称都刚殿。都刚,亦称僧录,是佛教界增教名,后秦始置,后废;唐重置,负责掌握全国寺观、僧籍以及增官补授事宜。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内部沿用此词。都刚殿,足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轴线两侧,皆为侧楼、配楼、厢房、僧舍。

编辑:武文姬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