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塔院寺:金瓶白塔振天风

2024-04-07 10:50:07 来源:方待夜半听君语

  五台山旅游网4月7日消息 五台山朝圣,初入台怀,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大白塔。大白塔轮廓雄浑,气势磅礴,厥高入云,云飞塔移,昼则映日,夜若白光,向被称为清凉山第一胜景,也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大白塔位于塔院寺中,此寺原为显通寺塔院,后寺以塔为名,由塔而显,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

大塔院寺之建筑

  《清凉山志》记载:大宝塔院寺,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敕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

  塔院寺“恢巍壮丽, 冠于清凉”,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山门之下,有座明代木制大牌楼,三楼四柱,当心间高大凸起,立柱前后左右设戗柱支撑,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玲珑雅致。正中嵌刻“清凉胜境”。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过正门,再踏石阶往上是天王殿。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过天王殿为塔院寺正殿:大慈延寿宝殿。此殿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祝愿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益寿而修建。殿内供奉五色文殊之黑色文殊。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进为大藏经阁,面宽五间,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一木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御笔:“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此诗涉及塔院寺一段掌故。塔院寺除大白塔外,还有一座文殊发塔,传说是文殊菩萨化成贫妇开示众人,遗头发藏在这座塔下。塔在明万历年间重修,但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失火被焚毁。乾隆皇帝在1792年第六次瞻礼五台山时,感慨于文殊发塔被毁,写下此诗。

  文殊发塔于嘉庆三年(1798)复建,现在塔院寺方丈院内。第二层檐下,悬挂着康熙皇帝御笔,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台时所书:“金粟来仪”。藏经阁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为国内现存十座转轮藏遗构之一,明万历九年(1581) 由高僧憨山大师设计,自募资金制造。此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约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

  大白塔全称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庄严殊丽,巍峨壮观,其建造历史悠远,非一朝一代之功。

  《清凉山志》卷二曰:“大宝塔,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摩腾即白马驮经抵洛之高僧,则早在汉明帝时,五台山上已有宝塔初起。

  寺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所立《重修阿育王所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碑并铭》中有言“昔吾佛大圣人示灭之后,阿育王出,夙禀佛记,广分舍利,授诸鬼神,遍往阎浮建八万四千塔,作将来之真济矣。震旦得名者一十有九,此其一也”,则将五台山此塔也作为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

原标题: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金瓶白塔振天风。

编辑:侯慧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