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殊像寺:瑞相天然 别具一格的荞面头文殊
殊像寺,坐落于五台山凤林谷口,位于梵仙山北侧,寺侧有有般若泉。殊像寺曾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合称五大禅处,又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原名殊祥寺。殊像寺塑有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像,不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关于殊像寺的创建年代,有谓创建于东晋初年,有谓创建于唐,以后屡有重建。但直至元代才有了殊像寺的文字记载,元泰定三年(1326),“建殊祥寺于五台山,赐田三百顷。”明成化二十二年至弘治十三年(1486-1500),铁林果禅师住持扩建殊祥寺,修建了重檐大阁五间和廊庑、僧舍、伽蓝、祖祠、山门等殿,其中于弘治二年(1489)作过大修。约在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1603-1608)之间,殊祥寺改称“殊像寺”。当时,“台山名刹,凡十二区,而藏佛真容者惟殊像寺焉。”故以为名。清代,皇帝对五台山崇渥有加,康熙皇帝五次朝台,皆瞻谒文殊真容,并为殊像寺题匾“瑞相天然”,制《殊像寺御碑》铭文,赐《殊像寺法相最异》诗歌;乾隆皇帝六次驾临五台山,也尊奉文殊菩萨,并为该寺题匾“大圆镜智”、“现清净身”,赐墨刻《心经》御书,制《殊像寺御碑》铭文,并赐香银595两,修葺殊像寺;此外,还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五台山殊像寺在承德避暑山庄建乾隆家庙,亦称殊像寺,内供高大的文殊骑狮彩雕一尊(已毁)。建国后,殊像寺经过多次修缮。
殊像寺坐北向南,依山傍水,建筑面积642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50余间,殿宇多为清代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天王殿、文殊大殿、藏经阁、后殿等。天王殿内有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塑像。正中央为文殊大殿。五间藏经阁雄踞高台。后殿塑有五方文殊。寺之东西两侧,前方为钟鼓楼,左方为三间伽蓝殿,内供伽蓝神和关公塑像;右方为三间祖师殿,内供达摩祖师塑像。文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有康熙御匾“瑞相天然”和乾隆御匾“大圆镜智”,塑有闻名遐尔的文殊骑狻猊像,这就是传说中的“荞面头文殊像”。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高3.05米,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精神抖擞,似将腾空。狻猊背披绵垫,上置莲花瓣宝座,花瓣分上下两层,共108个花瓣,每个花瓣上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菩萨右腿盘屈,左脚垂踏莲花,半跏趺坐其上。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相好庄严。文殊像背面是渡海观音菩萨群塑。东西次间,塑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各一尊。文殊大殿的两侧及后面的墙壁上有一组内容连贯的明代“五百罗汉渡江”悬塑群像。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总面积达326.4平方米,最高处达2米,现存423尊。悬塑的西南方,有铁林果禅师塑像。后殿西院原有一处客堂遗址,名曰善静室,传说是清代皇太极的三女儿即三皇姑修行之处。
1985年以后,原住持圣忠长老领众修行,续佛慧命,不仅维修寺院、修复塑像,而且培养僧才,尤其是佛乐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15年,长老的弟子果祥法师接任住持,果祥法师曾帮助长老新建了大藏经楼并协助管理寺院,法相庄严,年轻有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不可多得的青年僧才。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