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妙德庵之憨山大师

2020-06-10 16:48:24 来源:网络

  憨山大师是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他在妙德庵居住了七八个年头,他一生研究和实践“三教合一”的佛学思想,可说探涉到了传统文化的大部。因此说,他是中华传统文化有相当研究的一位僧人。要读懂妙德庵,就要对憨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憨山大师,俗性蔡,名德清,字澄印,南京全椒(安徽全椒县)人。母亲洪氏,生平奉佛。德清家境丰裕,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熟读诸子并儒、道学说,父亲希望他进入仕途,但他不爱做官爱作佛,12岁于南京报恩寺出家,26岁开始游学,曾先后至庐山、青原、吴越、扬州、京师西山(在此结识了妙峰)等地。由于文化根基深厚,品性能力超群,所以佛业大进,是一个早熟的僧才。德清一生两次巡礼五台山,万历元年(1573)的正月,他初礼五台山,因见北台憨山奇秀,遂默取为号。

  关于北台之北的憨山,《名山志》中说:“五台龙门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桥,渡海求神仙时,鞭此山不动,因呼曰憨山。”五台山的另一则故事说,北魏孝文帝巡游五台山时,路上遇到一个梵僧(文殊化身),那梵僧就向文帝乞一卧具之地,孝文帝许之,梵僧便将打坐蒲团抛下,遮尽了台怀地区,形成了佛国中心。再一展婆娑,竟是覆地五百里。文帝惊骇其神通,急忙驰马急奔而去,却见身后一座座山峰,波峰浪涌一般移动着尾追而来,文帝遂惊呼曰:“尔憨耶?”那山才不动了,故名为憨山。

  憨山大师就因北台的憨山蕴有古意,才铭刻于心,取名为憨山(但这个名号直到万历十一年才叫出,因此以前人们 只知道他叫澄印、德清)。至于他最终决定来五台山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五台山是一个著名的华严圣地,第二个原因是五台山地处北国高寒,他决意要在冰雪寒冷的 艰苦之地砥砺磨练。

  这里要说的是憨山大师和妙峰祖师的一段佛缘(参看显通寺妙峰祖师)。那是1572年,憨山在报恩寺,听说一位终日默然无语的丑僧,他每日里把一个污秽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便认为是一位有德僧人,这位丑僧就是妙峰。万历二年,憨山至山西蒲州见到了妙峰,第二年,至京师西山再度与妙峰谋面。两位僧人志同道合,便一齐来到五台山,塔院寺的大方广公在妙德庵清扫出数间茅屋,让他们住下来,“静室门常闭,春窗月伴眠”。他们在这里谈玄学禅,研习经典。据说他们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在妙德庵各血书(憨山刺血泥金,妙峰刺舌血和朱)《华严经》一部,后一齐藏在了慈圣皇太后修复 的大白塔中。万历九年,两为高僧还共同为万历皇朝举办了“今上祈储”大法会。第二年,憨山大师又设坛开讲《华严玄谈》,听讲者近万人,盛名传遍全国。以后两人觉得盛名之下,不宜久留,妙峰去了芦芽山,憨山则去了青岛崂山。

  在五台山期间,憨山还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共同筹划开刻大藏经 的事宜。他还字募资金,设计制作了塔院寺中有名的华藏世界转轮藏。憨山大师还利用为国祈储佛事活动,结交了皇家权贵,奔疲于各方,找到山西巡抚高文荐、河东道兵备胡来贡等,为禁止商人砍伐林木,保护五台山森林植被和减免佛国的赋税做出了贡献。

  再说憨山大师,他离开五台山后,风餐露宿,至崂山山南的一个幽僻处结茅而居。慈圣皇太后念及祈储事后,皇子朱常洛应期而生,变派人访得憨山,赐金三千,命他建寺。憨山因见山东岁凶,饥民遍野,遂以太后名 义,把三千金尽数散发给当地饥民。太后得知,再次输金造寺,赐名“海印”。不想十三年后,竟因“私造寺宇”遭难,充军广东雷州。其实,此事据说盖由恭妃所出朱常洛和郑妃所出朱常争夺嗣位牵连而来。但憨山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以戴罪之身,为民举办法会,夜夜秉笔从事著述。天启三年,圆寂于曹溪。

  憨山大师是一位有德有识的高僧。他一生致力于调和诸宗,会通三教,勤于佛学实践,著作相当宏富,有《法华经通义》、《华严纲要》、《唯识论解》、《中庸直解》、《论语通解》等数十种,成为五代以来到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屈指可数的一位高僧佛学家。

编辑:刘丽敏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