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寺文殊禅林:所有治愈 都是自愈

2024-01-13 16:13:12 来源:文殊禅林

  五台山旅游网1月13日消息 佛教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渡人自渡。其实这话也可以倒过来:自渡渡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菩提,渡己才能渡人。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作家刘亮程曾说过:“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无论何时,请记得一个真相:外在的人、事、物,或可成为暂时的依靠、庇护,但真正能够治愈拯救你的唯有你自己。

  撤除设定 接纳缺憾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写道:“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因为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即使是那些被众人羡慕、看上去活得非常光鲜亮丽的人,也都有自己的烦恼困惑,都曾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佛法将轮回众生所承受的苦,概括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在这些痛苦面前,其实人与人并没有实质的差别。

  明白并接纳“有漏世间总有缺憾,无常世事难以圆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减少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的打击。

  当内心撤除“必须如何如何,才能幸福快乐”的设定,其实你就已经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因为,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感受美好和满足的能力及感觉。一个人只要内心没有烦恼,不被负面情绪控制,就会与幸福不期而遇。

  治愈自己的第一项功课:撤除加诸幸福和快乐之上的种种设定。即使生活有一些不如意,也无妨你感受幸福、享受生命。

  寻找意义 安顿身心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理性,会追寻、思索、纠结生存以外的形而上的问题。

  因此,仅仅物质、感官上的满足,很难令人获得长久、深层的快乐。精神、心灵层面的追求和丰富,更不可或缺。对一些人来说,后者甚至更加重要。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哪怕物质上比较艰苦,需要付出更多、承受更多,依然甘之如饴,心中充满光明和希望。

  反之,当一个人内心空虚、迷茫,即使拥有再多物质享受,也难以弥补内心的匮乏感,只能用更强烈的感官刺激麻痹心灵,求得片刻安宁。

  《五灯会元》中记载,有一位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要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可是,每个人不都是如此吗?这有什么不同吗?”

  大珠慧海禅师答:“不同。有的人吃饭时,百般思索。睡觉时辗转反侧,千般计较。”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如果处处较劲,日子必然疲惫不堪,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的生命其实很简单,只须两个秘诀: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一颗自我疗愈的心。

  治愈自己的第二项功课:找到人生的信念、价值和意义,让生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给心灵一个家园和归宿。

  以法为舟 自渡渡人

  虽然,人生必定会经历痛苦和磨难,但人不是为了吃苦而活的。

  从佛法角度来看,令生命究竟离苦得乐,比世间任何的追求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旦失去这个于解脱而言得天独厚的身份,可能万劫难复得。

  而这件人生大事,虽有佛菩萨的加持和分享的解脱经验,但实际的修行,同样无法假手于人。

  这一点是佛陀亲身示现给我们的重要教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结夏安居时生病了。彼时,阿难尊者独自随侍在侧,心中不免担忧,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丘们有任何遗命,应该不会入灭。

  待佛陀健康状况好转,阿难将之前的忧虑告诉佛陀。佛陀听罢,对阿难说:“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毫无保留。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

  “我已经老了,这具色身就像一部老旧的车,靠着不断修补才勉强维持。所以,大家不能一直想着依靠我,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

  “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不久,佛陀游化至拘尸那迦,度化最后一名弟子证得阿罗汉后,便在娑罗双树间安详示寂。

  入灭前,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们之中也许有人以为佛陀的教导没有了,也没有导师可以依靠了。千万别这么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教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导师、你们的依靠。当以经为师,以戒为师。”

  治愈自己的最重要的功课:珍惜人身,以戒为师,以法为舟,自渡渡人,永断轮回。

  静音寺概况

  静音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村,相传为七佛之师、诸佛之母的文殊师利菩萨亲化之道场。其间三面环山,面迎清水河,视野开阔。右依工布神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悲心的忿相化现,背靠大山似卧象,象征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东侧山顶有千年娑罗树,古木苍翠,云雾弥漫。背倚龙凤山,面迎清水河,山间树木郁郁葱葱,实为修行绝佳之所。

编辑:郝文倩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