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记五台山广宗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广宗寺是座黄庙,建筑面积虽小却称大,最殊胜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所名不虚传的皇家寺院,由明朝两代皇帝明孝宗和明武宗合力建成。大殿以铜瓦覆顶,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明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要广宏正宗佛法。据传,顺治皇帝二十三岁时抛弃王位跑来五台山来出家,进的就是这所寺院。康熙皇帝后来数次上五台山寻父,也曾在这里跟父亲见过面,可惜错过了相认的机会,长叹之余,写下“云嵋”两字,表达了他愁眉不解的心绪。一代伟人毛泽东由陕北率队挺进华北途中,曾留步五台山拜佛,在广宗寺,抽得一签,一老僧以四行偈语为之解签:“八三人君走,四一福齐天。江南何须居,十将镇边关。江山本一统,水宫在外边。何日回归时,总有那一天。”据说毛的警卫部队以八三四一作番号,即跟这四行偈语有关。
当年释迦牟尼经多年苦修,在菩提树下入定四十九日证道成佛后,在四十多年时间里,顺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讲述了种种不同的修行方法。相对而言,他对下根及中根者宣讲的内容,以阐述佛法道理为主,主要见于小乘及部分大乘经典的记载中他对上根者(这主要是直接跟他学法修法的出家弟子们)宣讲的内容,更多的是授以具体的修持方法,且更强调师承关系,带有一定的密教性质,故它的传播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传输渠道及时机的不同,藏传佛教较汉传佛教更多地得到释迦佛密法的传承与教授,故又被称为密宗。佛法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和信仰,而是一门实修实证的科学,因之,按密宗的传承和教授去修行,当世就较易得到实证的成就。
自公元七世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由印度传往西藏,在雪域高原上开创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虽从本旨上说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无根本不同,但其教法多以密宗(又称密乘)为特点而跟汉地显宗有别,藏地浩瀚的《丹珠尔》、《甘珠尔》中收录的大量密教典籍,在汉传佛教中多未传译。千百年来,时有藏地高僧来汉地传法,有的且被朝廷委以高位,如元代帝师八思巴(1235-1280),明代大国师释迦也协(1352-1435),清代国师章迦活佛(1890-1957)等,但将藏文佛教经典译成汉语者,却鲜有人,即便偶有所译,数量亦较为有限。
近代沟通汉藏佛典的大译师、中国佛学院第二任院长法尊法师,(1902-1980)入藏十年,深得藏密精髓,穷毕生之力,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的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译成汉文,还翻译了《现观庄严论略释》、《辨法法性论》等藏文典籍,并将二百卷《大毗婆沙论》由汉文译成了藏文,堪称是沟通汉藏的一座桥梁,其功德实可比肩唐代西行取经的玄奘大师。1980年圆寂后,根据本人遗愿,其灵骨亦在广宗寺置塔永存。
在藏传佛教中,因着师承与法脉的分别,又划为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等不同的派别。这里面,格鲁派的历史最短,格鲁派的创始人,便是被藏地称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在宗喀巴出生的时代,藏地僧人酗酒、娶妻、敛财、斗殴等腐化现象屡见不鲜,佛教戒律的松弛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格鲁派与其它诸派的差异,最主要的,既不在教义上,也不在修持方法上,而在于宗喀巴高举起的那面整饰戒律、宗教改革的大旗。
编辑:admi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