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广宗寺记载

2022-11-10 09:05:56 来源:网络整理

  五台山旅游网11月10日消息 近些年,可能是由于交通的日益便捷,游客在五台山游览的时间与昔比缩短了不少的缘故,也许是导游出于多带几个团队的目的等因素,反正现在的游览线路和景点与过去是大相径庭了。

  诸如:过去在台怀镇中心区游览的线路一般是:第1天从台怀镇中心区的杨林街经王八盖自下而上到显通寺、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返下来罗睺寺等;下午则是万佛阁、塔院寺(包括毛主席路居馆)、殊像寺,普化寺等。或是第1天上午先从殊像寺起,依次是万佛阁、塔院寺、显通寺等,下午则是经杨林街过王八盖到罗睺寺、圆照寺、广宗寺、普萨顶等……

  而如今则是导游或游客一般是直接把车开到菩萨顶的后门,从菩萨顶直接自上而下,就直奔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了……不独为此,而且很多过去的精品游览线路现在大都被敷衍搪塞了,致使不少有特点的景点被视而不见,连“走马观花”都不了,更不用说“开花献佛”了。昔日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明建的广宗寺就是其中之一。

  据明释镇澄著《清凉山志》载:“大广宗寺,鹫峰南半麓。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紫伯真可诗:‘方丈萧萧倚鹫峰,显通久寂讲经钟。更怜铜瓦风霜老,只恐重来不易逢。’‘鳞鳞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无奈朔方冰雪甚,住僧无力可支倾。’”广宗寺就在圆照寺之上,菩萨顶台阶下拐角处。由于寺内的大雄宝殿的殿顶上面是用铜瓦覆盖,故俗称铜瓦殿。

  广宗寺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代予已重修。相传,明武宗朱厚照,笃信佛教。当年他以为民祈福为由,特遣中相韦敏来五台山建造了这座寺院,并派人专程送来上书:“赦建大广宗寺”的竖匾一块,这块匾至今仍倾挂在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的殿门檐下。天王殿内和五台山大部分寺庙一样,正面是大肚弥勒佛,背面是韦驮,山墙两侧塑的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第二重殿便是殿前立有明正德二年(1507)和正德十年(1515)的御碑两通,用铜瓦覆盖殿顶,俗称铜瓦殿的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内和五台山寺庙大部分主供的是“横三世佛”,即居中释迦牟尼佛,左右分别为药师佛、阿弥陀佛或中是毗卢佛(释迦牟尼法身佛)、左右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不同,而是“华严三圣”和“西方三圣”上下合供于一体。殿内正中佛坛上立着的木质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华严三圣”,下层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种供法在五台山寺庙大雄宝殿内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佛龛上方的殿顶横梁上悬挂着康熙癸亥年(1683)秋日赐的御匾,上书“云嵋”二字。相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初次巡幸五台山时,遵照皇太后嘱咐,留心寻找父亲顺治,但却一点音讯也没有。突然他想到在广宗寺里曾见到过一位老僧,当他觉得就是自己的父亲后,返回寻找时,却早已不见了老僧。当他仰天长叹之时,天空中正好出现了两朵眉毛般的长云。于是,便令人拿出纸笔写下了“云嵋”二字,赐给了广宗寺。殿内的两侧山墙则是铜铸的十八罗汉。

  接下来经藏经楼院右拐的东北小院内是曾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的法尊法师灵骨塔和法尊法师纪念馆。灵骨塔塔身正面嵌刻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法尊法师,俗性温,字妙贵。1902年生于河北深县。民国10年(1921)在五台山广宗寺出家。是著名的写作家、翻译家、佛学教育家。1980年圆寂。他一生著作与译作颇丰,总计论文、论著、译著等120余部(篇),尤其是将《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社会发展史》等第一次由汉文译为藏文,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广宗寺出来,我在门口边小憩,边和一个卖小工艺品的当地西沟里的人聊了起来,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个与广宗寺相关的故事:清顺治五年(1648)原明朝降清将领,大同总兵姜瓖举兵反清复明。五台县进士耿镇的张还初遂响应,号召清水河一带的农民操戈造反,率众起义。参加义军者出日众,声势浩大。很快五台县西雷村的高山也率众起义,并和张还初合兵一处,合力围攻五台县城达一年之久,县令吴琼的亲信家丁吴虎、吴有功等也都死在起义军之手。清政府派直隶宣化府总兵李延寿前来征剿。张还初被迫率部撤回到耿镇附近的高山摩天寨。摩天寨位于清水河南岸,山高二十余里,四面陡绝,山顶平坦,有洞数十孔。寨后有鸟道一线,盘折而上,寨前清水河环绕。张还初在寨顶构筑风碾风磨,厉兵秣马,立志和清兵对抗到底。但由于山上没水,如今整座山已被清兵团团围住,再也不能和以往一样,到山底下的清水河里往上背了。于是,吃水成了关系到起义军生死存亡的问题。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还初想起了一次他在五台山广宗寺拜访老和尚时,遇上的一件事。当时,一个小和尚请老和尚在本来写四副对联的一张纸上,写两个字的对联。由于没有那么大的笔,老和尚只好用棉花捻成团来写,这可忙坏了研墨的小和尚,只见小和尚磨研了半天,老和尚手里的棉花团一蘸,砚台里的墨汁几乎全被吸干了。“棉花真能吃墨”在张还初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启发,张还初立即用棉花扎成天鹅的形状,用细绳拴住,从高山摩天岭上通过滑轮送到没有清兵围困,一眼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的北面山底下的清水河里,棉天鹅汲足水分后,再通过滑轮提上来,将水拧在水缸里,以此来解决吃水的问题。后来,由于叛徒告密,李延寿便在清水河上游开渠改河道,断绝了附寨的水源。乘夜才上山剿灭了失去水源,丧失战斗力的起义军,张还初也壮烈跳崖自尽。直至现在张还初天鹅取水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

编辑:刘冰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