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赏析:“燃灯佛母塔”宝华寺
五台山旅游网4月7日消息 宝华寺位于北台顶脚下,紫霞谷中。紫霞谷背依北台,西屏灵鹫峰,东临华严岭三面环山,绿树葱笼,谷中溪流缓缓流动,环境静谧清幽。清晨、黄昏,空谷中常有紫气升腾,氤氲缭绕,故称紫霞谷,俗称北台沟。
谷中原有寺庙数座,现仅存宝华寺。宝华寺原名杂花庵,为明建丛林静室。康熙五十年(1711),札萨克大喇嘛老藏丹贝重建寺宇,成为黄教道场。清乾隆年间,黄教派山僧格隆尊追仿照尼泊尔“掐荣卡笑”建一藏式法塔。同治十二年(1873)寺僧又予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挂匾改名“宝华寺”。原建殿宇早已坍塌,现在的寺院是演林老法师于1986年重建的。
寺院坐东向西,中轴线上建殿3层。前建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殿的正面供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箕踞而坐。背後为手执降魔杵的韦驮将军。两山墙彩塑身体魁梧,横眉怒眼、驱邪镇妖的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为钟楼二楼,钟楼内悬挂新铸大钟一口,高约2米,重达万斤。其作用是,破长夜,惊睡眠,觉昏衢,去冥昧,唤醒芸芸众生。
天王殿西为观音菩萨,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内供滴水观音,手持净瓶,为众生施舍甘露。
天王殿后为文殊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面供奉汉白玉文殊、观音菩萨雕刻立像,并置于玻璃龛内,显得庄重肃穆。
文殊殿后建大雄宝殿7间、而宽25米、进深14米,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玻璃瓦,雍容华贵,金光灿烂。殿中塑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两边塑十八罗汉、韦驮、关羽,遥遥相对,忠心耿耿护卫着三世佛、殿内塑像皆为汉白玉雕刻,洁白晶莹,身姿匀称,眉目清秀,雕刻技艺较佳。
大雄宝殿东为五观堂,九间,前出廊,显得宏伟高大,相当气派;殿西为念佛堂,左右对称,格外整齐。
宝华寺独特的景观是天王殿后立一宝塔,称燃灯佛母塔,在天王殿和文殊殿间的院中。塔为覆钵式,高8米。石砌塔基,四角须弥座、边长6米、高2米,束腰四方雕龙象、马、牛、狮、羊等动物图形和轮、螺、伞、盖、罐、花、鱼、盘等佛八宝器物图案。砖砌覆钵之上,置13层4角相轮,层层缩小,高而尖细、相轮之上、又覆以图形华盖、仰月、寿桃等塔建造型新颖。传说燃灯佛母塔塔基在西藏,塔身在西宁塔尔寺、塔刹则飞来五台山,所以又称西藏飞来塔。塔所在山沟称为塔儿沟。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上了年岁的老人,直进塔儿沟,那时这里只有六、七户人家。这位老人挨家挨户地说:“今天中午,有座塔尖要落到这里,大家赶快把贵重物品搬出去,以防房倒磺坏,迟了就来为及了。”大家都说这位老人是个疯子,因为塔类是不会飞的,谁见过会飞的塔尖呀?这位老人从这家进那家出,全沟六、七户人家都关照过了,却没有一个人听他的话,也没有一家往外搬东西。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这位老人急得团团转。他看见一个六岁小孩在地里玩耍,他走过去二话没说,拍了一下孩子的脑袋,小孩就乖乖地跟他走了。有人看见了,就一面追,一面喊叫。这一下,把全沟的人轰动了,都跑出来追赶。说来也怪,老人带着小孩跑得更快,怎么追也追不上。一气跑出了一里多路,当老人来到阳坡道才站住脚不跑了。他和小孩一起坐在草地上休息。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突然天昏地暗,当面不见人,大风刮得呼呼直响。只听见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目瞪口呆。转瞬间,风停云散,太阳又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大铜塔法和四个小塔尖摇摇摆摆飞到佛母塔上,同时又看见几处房屋震塌。人们这才明白过来,老人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啊!当回过头来再找老人时,已无影无踪不行去向。
神话虽有些荒诞,但是,却实实在在给这座佛母塔添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传说,那位老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为了防止塔尖再飞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在正殿里用楠木雕塑一尊文殊菩萨,这样就能锁住塔尖。
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