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德之“風雨滄桑白云寺”-弘瑞老法师

2020-07-20 09:39:22 来源:

  白云寺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城东南25公里,风景秀丽的峨河出口,巍巍耸翠的峨峰山上。原寺分为东西二寺,东寺称白云寺,西寺称文殊寺,二寺东西相连,南仰西台、马鬃梁,北瞰恒岳草垛山,寺东绝壁上有金代摩崖石刻,其下是金壁辉煌的相公庙、碧霞宫。从五台山西台黑龙池发源的峨河如一条银练四季唱着欢快叮咚的歌,由此一泻而下注入滹沱河。白云寺依山面水,气势宏伟壮观。

  自古以来白云寺即是蒙藏及各地香客游人到佛教圣地。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朝觐观光的西大门。进山的第一座古刹,也是代县乃至五台山台外上百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之一。东西二寺占地数十亩。其中自云寺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原有北大殿五间,进深三间,五殿设有廊,东西带廊配殿五间,外院有过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门三间。文殊寺原有山门三间,山门各有一匾,其一为“清凉胜境”另一匾题“五台山第一阶”左右设钟鼓二楼,系二层重檐,山门设屏风,入门建有东西配殿各四间、正北为大雄宝殿五间,歇山顶,设廊,东西均有旁门。后院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二层单檐楼房五间,后檐有抱厦一间。白云寺,文殊寺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布局合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精湛,堪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据香港出版的岑学吕著《虚云年谱))载,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近代禅宗高僧虚云长老时年43岁,为报父母亲恩,由南海普陀山发愿朝拜五台圣境,历时三年,艰辛备尝。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45岁时在拜香途中两次病危之际幸蒙颇具神通的老丐搭救,(按书中记载丐者系文殊菩萨化身也)并指点朝台路经,农历五月一日虚云长老拜至忻州地界幸遇同乡清军驻峨口白云寺一营官相助,代携行李于马车上。五月中,虚云长老拜至白云寺,该营官热情相待,留宿三日,又赠盘缠,长老不收,另派兵将行李先期送至台怀显通寺。由此可知, 自光绪年间白云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即巳被清军占据。

  本世纪30年代,“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繁峙,随之将距繁城20里的白云寺作为侵略据点。并修筑了炮楼,一时间香烟缭绕、安静幽雅的佛门圣地,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变成森严壁垒的“阎王殿”。值得庆幸的是东西二寺虽两次被兵家所占,却基本未遭破坏。然而令人遗撼和惋惜的是,这座代县最大的古刹对研究五台山和代县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价值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宝贵文化遗产,却在“文革”后期的1973年遭到空前的大劫。以致连东西两寺初创确切年代湮没无考。从现有资料仅知其寺在明嘉靖,清康熙年间重修过。如今唯一的寺内遗物系县博物馆归还的一只大铜鞋。

  改革开放以后的1984年,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15岁即已在五台山塔院寺出家修行的弘瑞法师,在年届63岁时由太原多福寺被代县峨口众居士邀请来到东西寺主持佛事,弘法利生,弘瑞法师带领信众在原址土崖石岩中新挖窑洞14间,建起瓦房5间,请到木雕佛像6尊和《大正大藏经》两部。近年师从香港佛教界著名大德圣一法师(虚云长老弟子)曾扮演霍元甲的香港演员黄元申,出家后法名衍升,发心将巨额布施捐助重建白云寺,并举行了隆重的捐助仪式,在弘瑞法师的监督下,重建工程已完成东西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伽蓝殿、观音殿、文殊殿、祖师殿、地藏殿、普贤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三学堂、斋堂、关房等建筑。圣一法师的另一徒弟衍基,于1994年农历11月17日从香港来到白云寺闭关修行三年期满后,今年又发愿再续三年。如今的白云寺已经成为雁门关内外著名的佛教胜地,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授予白云寺“宗教界为两个文明服务先进集体”奖状。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民间绘画画乡的代县,将会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地方,被誉为“五台山第一阶”的峨口白云寺,历经风雨沧桑后也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香客,成为代县又一佛教圣地。

编辑:郭文婧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