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白头庵传奇
台怀南下十余里,有寺名为白头庵,与白云寺、佛母洞、护众庵、石佛寺等连接起怀南景区的一个寺庙集群区。白头庵坐落于一个莲花盆地中。
白头庵,始建于唐末宋初。《清凉山志》记载:“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于此,后罔知终焉。”
白头庵建寺卓庵的历史非常神奇,传说这位发愿建造的行者是一位高僧,而且生来就是满头银丝,经过千辛万苦修筑了这座寺庵,待一切停当之后,修筑寺庙者却不见了踪影。人们为了纪念修建者的功德,取名白头庵。
明代的著名诗人性善曾作诗赞叹:
幡然一老叟,来自无何有。
手携紫节黎,飘飘鹤随后。
两鬓带秋霜,未拟年多寿。
隐显翠微中,樵牧传之久。
乞食向人间,结庵倚山阜。
紫气拥崖巅,丹砂煮星斗。
乘辇入蓬莱,相寻不相偶。
题诗细咨询,遗踪寻非谬。
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高僧的事迹应化,这位白头翁神奇莫测,手柱黎杖,白鹤伴随,来去无影踪,经常出没于山岚雾霭里。而修筑寺庵却依山而建,与普通僧人一样在民间乞食。奇怪的是,寺院落成而行者却不见了踪影,生动地反映了佛国五台山凡圣同居的奇妙景象。就在2001年,悲智法师领众开挖水渠时,突然发现了这个菩提洞。
更为奇特的是,此洞就在当年白头行者建寺的后山,有一处幽深的洞室,外形光滑,很不显眼,与整个山体融为一体,洞内却神奇异常。菩提洞内石壁有菩提叶。而进入后,可容五六人禅坐修习,历史上人称菩提洞。这处洞室的存在,说明了白头菩萨愿望是让所有入洞者离苦得乐,同证菩提。
由于白头庵历史悠久,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里是我国汉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历史上除了没有记下法号的修寺卓庵者,还出现了不少高僧大德。尤以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五台山的记述最为确切。他将过龙泉关进入五台山路经白头庵的景况如实记载,成了研究与考证五台山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一九九九年,悲智法师入住白头庵,依据历史资料重新修复寺庙。二00一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悲智法师在修复寺庙开挖水渠时,突然发现后山的菩提洞。她在洞口给众生祈愿,愿法界众生同证菩提,共同实现白头菩萨之愿望。
二十年来,悲智法师历尽艰辛,基本恢复了古刹旧貌。她依法守戒,谨记出家初心:“施主一粒米,大如须眉山;出家不修道,披毛戴角还。”感恩佛陀教化,坚持爱国爱教,践行慈悲喜舍。除了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将解除众生的疾苦作为己任,努力实践着“人间佛教”的大悲志愿,成为一代德行高尚的僧家。
悲智法师修复白头庵,牢记佛陀教义,将弘法利生作为已务。而且节衣缩食,在施工期间,亲往工地劳动。发现菩提洞后,更感佛法不可思议,她以先贤大德为楷模,誓愿加速复建道场进度。建起大雄宝殿后,立即恢复寮房僧舍。她把施主的每一分布施都看作是复修的源泉和动力。以感恩的心对待一切有缘众生。特别是修造了一座不同凡俗的通寺桥涵,取名“福慧桥”。桥两侧书有:“登此福慧桥,六时恒吉祥,戒净有智慧,便得菩萨道。”这座桥涵方便了人们参观朝礼,使昔日古刹又放光彩。
编辑: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