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104):五台竹林照公大师是如何得遇文殊菩萨示现圣境的?
130. 法照和尚如何得遇文殊菩萨神通示现的?
唐朝的法照和尚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净土宗祖师。他原在衡州湖东寺,据传他在僧堂粥钵中见到了五台山圣境,遂决定前往五台山巡礼。法照在五台山得遇文殊菩萨神通示现圣境。
《宋高僧传》载:法照初至五台山佛光寺之夜,“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后知是“长应有缘”的“大圣不思议之光相”;在光的引导下进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被大圣教导“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并被大圣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在金刚窟“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各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俱在一处”;在华严寺见东山有五盏圣灯,按其意愿分合数目。
法照虽睹圣异,不敢妄传,恐生疑谤。至冬日初,遂于华严寺人念佛道场……正念佛时,忽见一梵僧至道场告法照曰:“汝所见者台山境界,何故不说?”言迄而隐。
法照心疑此僧,亦未宣露。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复见梵僧,年约八十,神色严竣告照曰:“向时所见者台山境界,何不依事实记录之,普示必生,令所见者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获大利益?师何秘密,不向他说?”
照答日:“实无有心秘密斯事,恐人疑谤,堕于地狱,所以不说。”
梵僧告言:“大圣文殊见在此土,尚有人谤,岂况汝今所见境界?但令多人见闻之者,发菩提心,来到此土,消除无量无边生死之罪,断恶修善,称佛名号,得生净土,即是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岂不大哉!何虑疑谤,秘而不说。”
法照闻已,答云:“谨奉所教,不敢秘密。”
梵僧微笑,即隐不现。法照方依所教,具前逢遇,实录一一示众。
131.“衣蒲童子”故事如何解说?
宋朝高宗绍兴年间,太尉吕惠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弥漫,暴风雷雨大作,整座山林都震动了,他的侍从都惊吓地跑去躲了起来。没多久,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间出现,露出半个身子。
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臂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
吕太尉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
“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道您为了什么事来到这个地方呢?”
“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
“您要拜见菩萨做什么?”
“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而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长夜黑暗的世间能顿获光明,让清净心的人见了即时得以开悟。”
童子便告诉他:“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几达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
“可是你只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
“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乘金狮子,隐隐约约地,渐渐在云头消失。
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着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