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84):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88. 学佛与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一般气功的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皆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亡,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修学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89.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不管人品德行,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
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口中说空,行在有中。”这种人是佛教所摒弃的。
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行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行、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以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宗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画等号。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