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76):佛教修行有哪些果位?

2020-07-28 10:07:07 来源: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78. 佛教修行有哪些果位?

  一般学佛的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果位。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即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解脱的心量相对大乘而言是比较小的,只求自己的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槃之道。

  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时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须陀洹果译为入流,即为初见四谛法门,体证了十二因缘的道理。便是进入圣流的预备工夫。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

  所谓我见结就是执着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见结就是执着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

  疑结就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

  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戒不坏信。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那他就是断了疑结,已经证悟到初果了。到此阶段,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便得解脱。

  斯陀含果译为一来,即是说,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嗔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

  此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译为不来,即是说,证得此果,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嗔;欲界中有嗔,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槃果(称有余涅槃),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指无为而修),故阿罗汉又称为无学圣人。

  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只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

  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一、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二、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