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75):为什么说开悟仅是修行中的一个起点?
五、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于小乘的开悟者而言,大乘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由于心间脉结的消除、业气融入中脉空性法身、开悟者心身压力及其紧张作用的消除,以及内心造作行为的中止,开悟者心身从此进入极大的平衡状态。
通常情况下,开悟者的心身状况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许多宿疾会自然不药而愈,身体健康出现明显好转,其肌肤会变得柔嫩,脸色会变得圆润,目光会变得清澈,原有性格习惯所显现的面部特征(譬如横肉、皱纹等)将逐渐淡化,而部分显现出童子般相好而且庄严的相貌特征。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记载,佛陀最早度化的憍陈如等五位弟子,就是因为看到释尊悟道后的形相变化而成为佛陀弟子的。在此之前,由于释尊放弃苦行,他们本已对释尊生起唾弃之心。然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已经成道的释尊时,立即被释尊成道后所显现的形相与神采所慑服,由此而成为佛的第一批弟子。
佛教中对成道者常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佛法修行的开悟,虽然与究竟成佛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由于心身气脉与心态行为的改变,开悟者的相貌部分地发生改变是非常自然的。
总而言之,开悟是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有着多种具体的证量体现。只要善根足够,信仰坚固,方法对路,许多人即生都可以获得。这一点,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人已经用事实加以证明。但是同时,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显宗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禅宗还要经过向上、保任、除习、使见行打成一片,才能产生大机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报身与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证。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中所必须正视的和不断努力的。
77. 为什么说开悟仅是一个起点?
明了本性开了悟就是见“道”,见到了“道”我们才能修“道”,才能有的放矢的“证道”。没见道我们修什么道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没见道的人其信仰多少都有些“迷信或盲目”的成分。
当然,佛门的开悟有许多大小层次之分,一般小乘修行开了悟即证得初果阿罗汉果位。大乘修行的开悟多指明心见性,证初地菩萨果位。一般来讲,在开悟的刹那,我们当下解脱一切烦恼,一切妄念止息,也就是分别意识止息,见诸相非相,平等一如,性相不二,自会真正了达空性,从此便不会误解经义也不会盲修瞎练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开悟理解为是获得了修道的起跑线。六祖慧能大师说过:“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这里的“悟”就是指“开悟见道”。这个“见道”是指归位于本来面目,体证予此,不是什么眼睛见了相,更不是靠感觉和思维。开悟是胜义谛,这种实际的状况或境界,若不亲身在那么一个“刹那”证得,言语的描绘永远不会究竟。
修行有四个阶段: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就是说即使解悟佛学已没什么障碍,于一切佛理很清明通透了,如果行为上不能吻合,或无心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理无碍”。所以实践才是真功夫。
直到开悟见道后,我们才真正拥有一个全新的起点。不过。一个人是否开悟,不能自以为是或想当然自行判断,须找到已开悟的高僧大德们为我们“印证”。
在很多时候,我们修证佛法是为了获得这个“起跑线”,因为有这个起点时我们已成就了法身。这已是入“圣位”为圣人了。常“观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修证佛法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我们的意志和恒心够不够大。只要我们将它当成最头等的大事来抓,肯痛下决心,一定从“当下 ”做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做,尽可能地做到做好,连是否开悟也不必理会和牵挂,我们肯定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悟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慢慢来,将修行看成生活中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的事,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有不可思议的收效和进步。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