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69):对治“三毒”,你的修行方法在正道上吗?
62. 什么是贪、嗔、痴?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执著和贪取。
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也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
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毒”,即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病毒。
63. 什么是“隔阴之迷”?
隔阴之迷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这是站在凡夫未证得果位来说,业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盖,佛性不能彰显所致。
如同一面宝镜,宝镜上面有尘埃,宝镜上一旦有尘埃,此镜就没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须力求拂拭镜面上的尘埃,令其清净无染,那么,宝镜本有普照之功能,当下即生效。
同样,凡夫有隔阴之迷,若能广修戒定慧,即能息灭贪嗔痴,内心所有一切迷惑颠倒,烦恼习气当下解脱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对过去无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终,隔阴之迷于已证果位的圣人是不存在的,通常是指未证得果位的凡夫而言。
64. 怎样修行?
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世六根具足,头脑灵敏,又能够发心学佛,能够听闻到正法,因此要珍惜宝贵的光阴,珍惜这种种殊胜难得的修道因缘。
外缘就是有好的师长、好的同行道友、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不能体会到善知识、同志向道友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帮助,就会常常遇到障碍,容易产生各种毛病,很难顺利修行。
所以,我们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珍惜良好的修行助缘,把握这改善生命品质的殊胜因缘,走好修学佛道的每一步。
其次,对应于学佛的三个不同层次应该注意克服三个毛病。
一是最初发心过于猛烈、急于求成。应该发持久心,发长远心,踏踏实实地修学,平平稳稳地进步。
二是修行当中彷徨不定。进入学佛的第二个层次,容易彷徨、迷惑,导致懈怠放逸,甚至中途退却。所以,处在这个层次的学佛人应当勇猛精进,突破彷徨心理的障碍,排除对修行的疑惑,才可以进一步向上修学。
三是稍有成绩便高慢自大。
这三个毛病,在修行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够在修行当中积极防止。
最后,真正的修行必须遵循四项步骤。
第一步要培育好根基。要多忏悔,多集资粮,让业障渐渐减少,善根逐步增长,培养清净的信心,培育良好的根基。
第二步,有了良好的根基,还要仰仗师长的教授、教诫,依靠师长和善知识的鼓励、帮助,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深入经律论藏,思维善恶因果,树立起对佛法的正见。
第三步,虽然具备了正确的见解,但缺乏具体的实践,需要面对顺逆各种境界的历练。经历了一番长时间的身心磨炼,不断规范言行举止,逐渐清除内心尘垢,让三业清净,三学增长。
第四步,虽然修行上有了一些心得,但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认为仅此便可应对自他身心种种烦恼,而是应该继续精勤修学,让自己的修行功夫纯正、熟练。这时候,能断烦恼的法器就炼成了,我们也就拥有非常猛利、非常深广的智慧,能够洞察种种幻相,应对种种境界,调服种种烦恼,成就种种圣果。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