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53):佛门早晚课诵有哪些内容和意义?

2020-07-15 17:04:49 来源: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34. 佛门早晚课诵有哪些内容和意义?

  课诵是我国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它包括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亦称为功课。

  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方法有两种,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并无定则。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中有了见于文字的经典,于是出现了讽诵经典的日常仪式。古印度讽诵佛经奉行所谓“三启”仪制,即首先颂扬马鸣菩萨所集的赞佛诗文《佛所行赞》,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这种“三启”念诵法传入我国,亦转化为我国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课诵的基本仪制。

  课诵分朝暮二时,通称早晚“两遍殿”。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各一遍。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功课,故通常又称为“两堂功课”。《楞严咒》全称《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日课之首。在念《楞严咒》之前,一般还要先诵与此相关联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有的寺院规定在事忙时可以不念《楞严咒》这堂功课,而在节日、祝厘、祈祷、荐亡中,则必须念诵。念诵《楞严咒》之后,按照规定顺序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 但有多数寺院亦不诵《大悲咒》和《十小咒》,而直接诵《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赅六百卷经义,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诵毕,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然后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再唱赞佛偈八句,最后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如是,早殿正文完毕。晚殿主要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和《蒙山施食》,通常合称为“三堂功课”。

  除了上述正文课诵以外,在早、晚殿“三菩萨”后还应念诵回向发愿文。这是因为,在大乘佛教中,任何礼诵等法事后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皆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回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同时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故称回向发愿文。在早殿“三菩萨”后一般寺院击引磬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由“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称《十大愿王》(有的寺院不唱《十大愿王》, 而唱《怡山发愿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

  这样早殿才正式完毕。在“晚殿”三菩萨后,击引磬跪念“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再后是三皈依,如是晚殿才正式完毕。

  朝暮课诵到了三皈依就算正式结束。但每逢朔望等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之仪轨。祝韦驮是在早殿三皈依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善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殿三皈依后,仪式与祝韦驮相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而已。但是到了现在,基本上各地寺院早晚都祝韦驮和伽蓝了。

  为何要作此规定呢?“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昼三时之末,上殿课诵,则冀觉昏而除昧。所以分朝暮二时,行早晚“两遍殿”,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有利于佛徒修行,是必须遵守的规范。

编辑:乔智君

64.8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