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42):“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除了子孙庙和丛林,还有一些寺院,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同于子孙庙,也有一些法派传承相同的“本家”寺院。但寺院的规模较大,财力雄厚,在某些时候也允许为本寺院和其他子孙庙的沙弥传具足戒。这样的寺院属于“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
丛林最早是指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后来,各宗寺院也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禅僧仅以道法相授受。多住在山岩洞穴中。有的寄居于律宗寺院,又与律宗僧人产生矛盾。禅宗马祖道一禅师乃创丛林,安置禅侣。其后,百丈怀海禅师以禅众聚居,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他折中大小乘经律,制定了清规。从此,丛林之制大备,即后世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13. 《百丈清规》是怎样产生的呢?
“清规”的起源可追溯到佛陀时代,但那时没有明文规定。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领土上生根发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清规的制定,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他是根据当时佛教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而制定了《僧尼规范》和《法门清规》,但禅宗寺院完成建立清规,则是以百丈怀海禅师开始,并且对后来佛教丛林产生重大影响。
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唐玄宗至唐宪宗年间),当时的僧人大多无固定的住处,也就是所谓的“云水僧”,他们一般依律寺而居。这样,在说法行道方面有诸多的不便,况且当时禅僧日益增多,龙蛇混杂,又无独立的禅院,因此给寺院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困难。
其次,佛教在唐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政权对佛教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几经风霜,损失惨重。寺院的土地和劳动力来源变得困难,僧侣面对着如何适应社会变动而生存下去的严峻问题。又当时佛教很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浓厚,生活自理能力差,依附士大夫的布施,然而理论又复杂,所以不能适应社会形式的变化,因此一落千丈,渐渐式微。
禅宗的理论较为适合大众,又不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禅宗诸大师从不排斥生产劳动,因此,禅宗比其他宗较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其他宗衰落而独禅宗获得发展的机会。
另一个问题:禅宗在唐朝发展以后,由于僧众日增,集体生活如何约束、生产劳动如何组织、劳动成果怎样分配等等都是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除障碍。
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的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地理、风情、人土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因此诞生了《百丈清规》。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