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40):出家后如何得戒?戒牒是什么?为何要烧戒疤?
8. 受戒有什么条件?舍戒之后还可以再受戒吗?
受戒是七众资格形成的必然手续。戒有五位:即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菩萨戒。
在佛教毗奈耶毗婆沙师十种得戒中,第一为“自然得”,即佛及独觉于尽智心之位,无师得具足戒。
第二为“见道得”,即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于见道位得具足戒。
第三为“善来得”,即耶舍依佛称其为善来比丘而得戒。
第四为“自誓得”,即大迦叶以信受佛为大师而得戒。
第五系指苏陀夷聪明过人,年仅七岁能善巧酬问佛陀所问,故虽未满二十岁,而被允许受具。
第六为“敬重得”,即大生主比丘尼闻说八种比丘尊重法而得戒。
第七为“遣使得”,系指法授尼虽欲往僧中受戒,然因故不能成行,故遣他人代受戒法。
第八为“五人得”,即于边国,僧众鲜少,故得从和尚等五人得戒,而非必从十师。
第九为“十众得”,即中国之境,僧众甚多,故至少不得少于十人而得戒。
第十为“三归得”,系指六十贤圣闻说三归而得受具足戒。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谓受律仪时,有自受、他受及自然受之别。
出家受了戒,假如不能适应僧团的清苦生活,或受不了戒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舍戒。出家受戒需要具备种种条件,遇过大众审查,经过许多的手续,可是,要想舍戒还俗却是很简单的,只要对一个比丘,真心诚意地说明就行了。
舍戒之后,如果再想出家受戒,佛教也还是欢迎的。允许比丘七次舍戒,七次出家,超过七次就不行了。这是从比丘来说的。但比丘尼舍戒后,不能再受戒。佛陀最初允许妇女出家,本来就是很勉强的,所以就有了比丘尼舍戒后不能重受戒的规定。
9. 戒牒是什么?
受戒之后,传戒机构发给证书,这就是戒牒。戒牒不同于度牒,度牒起源于唐代,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度为僧尼的人而发给的证书,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免除赋税徭役。
度牒在清朝中叶废止不用了,因此,我们现在只知道戒牒。戒牒是受戒证书,其作用当然不如度牒。只是由于度牒废止了,戒牒才成为僧伽唯一的证件,所以,我们现在姑且称之为僧伽身份证。
戒牒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在佛制戒律及东土高僧西行游记中未见印度有戒牒的记载,汉地到了唐宣宗大中十年,受戒才发给戒牒,一直沿用至今。
戒牒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方面:
(1)引经据典说明戒律的重要性;
(2)详载受戒人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由此可以明确身份。
(3)列举传戒大和尚、羯磨阿阁黎、教授阿阁黎以及七位尊证师的名字。
(4)劝嘱发心,最后有传戒寺院的印戳。
10.“烧戒疤”是怎么回事?
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
燃顶烧香疤的做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烧身有二重意义:
(1)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
(2)为了消除业障。
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原来烧身燃顶,仅仅是菩萨所修的项目之一,与受戒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受戒燃顶只有汉地僧人才有,其他地方的僧人都是没有的。
汉僧受戒燃顶是唐代以后的事,随着度牒的大量发行,出家人的身份比较复杂,有一些人为了逃避徭役而加入僧人队伍,为了整肃僧团,主持传戒的大德议定了受戒燃顶的作法,作为终身之誓,沿用至今,成为汉僧受戒的标记。中国佛教协会于一九八三年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做出了新的规定,僧尼受戒时不再烧香疤了;虽有少数人在受戒之后自发的燃烧香疤,但它已经不再是区别僧尼受戒与否的标志了。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