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39):出家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同?“五戒十善”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许储蓄三衣,总名为“袈裟”。
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
这种式样叫做“田相”, 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于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
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还有十三难、十六遮。
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正常人言明,自己愿意舍掉比丘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份,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份,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做“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份。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7. 人们常说的“五戒十善”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西藏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涂,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