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访谈录(036):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
第五,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有些宗教的教义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 “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都是很伟大的。由于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能超越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绝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神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会暴露出来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异教徒,不也是神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神的“子女”,为什么厚此而薄彼?神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
而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无条件的。佛法的博爱,不只施于全人类,而且施于所有形式的生命。佛法不但教导人要爱仇敌,而且教导人要爱异教徒,这就是佛法的伟大。
3. 佛教所具有的哲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佛教具有一般哲学的共性。特别是《金刚经》,佛的辩证思想说的简单明了,哲学二字处处体现。宗教哲学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人的生存状态中“什么是真实或者实在的”,然后便要说明如何达到这个“实在”。简言之,即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佛教哲学包括这两个步骤的内容。
佛法认为,宇宙万有的存在都是从自心中所生出的。譬如,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种种的事物,认为这是实际存在的,看得到、摸得着的,但是通过“看”和“摸”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是谁呢?答案当然是我们自己。那么,既然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认识的这个世界,是不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别人的世界。
所以,佛法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物质世界(三界)都是我们自己心里对外界境相认识所产生的思维变现,所有事物存在产生的轨迹(万法)都是我们人自己认识这些事物而产生的思维结果。这就是佛教所宣示的“什么是真实或者实在的”,也是佛教在哲学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面。
在中国佛教哲学中,人性或佛性是真实的本源,也是主观和客观的依据。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中有经文:“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宗教无非说明或解决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于是以佛性论为核心,向自我、自然、社会三个角度上的关联,也就有了佛教的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其背景是在描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风格的精神生活内容。这里佛学与哲学是相互渗透的。
4. 佛教里所说的“心”与一般哲学所讲的“心”有区别吗?
因果缘起唯心所造,心是主观的,能动的。佛教讲的心不是一般哲学所讲的心。佛教讲的心,它是一个名言,也就是个名词而已,并没有实体的存在,它是我们的认识思维活动的一个表述。它的作用是万法之中都可以包括,所以谈到心,与物就分不开,真心与一切相是不能分开的。谈心就有色法,谈色就有心法;它是一体的,是一如的,不能把它分开。像普通哲学的“唯心论”,是分开的。唯心论、唯物论、理性论、经验论,它是分开的,分开就有问题,难免会片面地看问题。整体看问题,就会比较清楚,这是最真实的。
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