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阎锡山故居
显眼的是门里的一个大影壁墙,红底金字上书“阎锡山故居”五个大字。
提起阎锡山,立刻会想到:他是一个军阀,刘胡兰就是他杀的!然而,很多山西人对阎锡山敬重有加,说他对山西的贡献巨大。其实在风云变幻、政坛人物走马灯式地更换的民国时期,阎锡山能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在山西掌权达38年之久,说明他绝非一般的军阀。到阎锡山的故居转一转,或许你能多少了解一点印象中不曾有过的阎锡山。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耗资140万两银同,历14年完工。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进入阎府东花园,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房屋墙壁上镶嵌的十八条文石板,上面刻着阎锡山亲撰的阎府家训。阎锡山通过家训,要族人时刻不忘“以恕道处人”,“以忠道自处”,“以公道处世”,对族人进行修身、持家、交友、治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阎锡山编修的阎府家训也昭示的他的文化、教育、哲学思想。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阎府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多样,绝不雷同。建筑工艺精良,巧夺天工,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杆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以及五福捧寿、松竹梅兰、琴棋书画、忠孝故事、传奇人物等,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阎府里的建筑如迷宫一般,门多、路多、房间多,有的房间直接可以出后门,有的可以进地下暗道,直接通达村外。这条地道全长约10公里,贯通整个阎府建筑的地下,地道内设有警卫室、电台室、弹药室、会议室、地下作战室、休息室等军事设施。阎府的地道是旧中国最大的私家军事地道。阎锡山在修建府第时,是出于行走方便,还是基于防身应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其用意很明显,看来阎锡山是懂得居安思危的人。
阎锡山在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他创办慈幼院,收养被家庭遗弃的孩子;创办秀卿医院,免费为村民治病;修建济胜桥,便利了五台、定襄、崞县的交通;开凿已巳渠在灌溉净府500亩地的同时,也浇灌了附近各村的土地……阎锡山不做那种刚直不阿的人,而是像墙头的草一样随风摇摆,谁的势力强,他就委身于谁,软中有硬,使他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他曾投靠北洋军。联蒋、反蒋又投蒋,也曾联共抗日。
阎锡山不仅编修了《阎府家训》,他还善于写诗,他的诗,大多是在征战、公务、闲暇时信手拈来,通俗易懂。
绕过影壁,就是阎府的东花园一院。
所谓的东花园,其实是一串套套相连的深宅大院,非真正花园也。
这座一院,是阎府里面最大的一个院子。院子四面均建有厅房,左边坐北朝南的一座房子“归仁堂”,据说是当年阎府的副官处。
院子中间,两条石子儿铺就的车马便道环绕影壁的,影壁背面,是孙中山先生送给阎锡山的两个字“博爱”。
草根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被东边的房子吸引过去,而不是北房,因为四边的房子中,东房显得更加巍峨。
这种布局,是阎府的一个特点,跟本宅的风水有关。
穿过东厅中间的过道,是东花园的二院。
二院虽然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房子看起来更精致。
建筑也是晚清宫殿式建筑,颇有些昔日王府的味道,山西王府。
这个院子是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所在。
三十年代,蒋介石先生还到过这里拜会阎老太爷。
同样地,四面的房子中,东房看起来比坐北朝南的北房更巍峨。
也就是这座东厅,当年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设做灵堂。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齐鸣,十分排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哀,那是相当地给阎长官面子。
走过东大厅侧面的过道,便进入东花园的三院。三院比起二院还要小,也是院子四面有房。
坐北朝南的正厅,叫做“当仁堂”,大概是取“当仁不让”之意,天降大任于斯人么。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霸气十足。然而,一场中原大战让阎先生知道,霸气是有代价的,自此更是把中字哲学贯彻到底。
四面昏暗的室内,陈列着一系列反映当年民俗的蜡像,此即羊头。
对此,草根没什么兴趣,扫了两眼就继续探究他处了。
当仁堂对面,矗立着一座阎府的高层建筑,一座三层大楼。
沿底层的楼洞拾级而上,可以上到二层的平台上。
居高临下,俯视刚才经过的三院。当中“当仁堂”后的那个院子,是阎锡山日常起居的处所。
走进楼内,顺着狭窄的木质楼梯,还可以继续向上。
一直到楼顶,眼前豁然开朗,河边村全景尽收眼底。
村的东边有一座文山,这也就是为什么阎府以东为尊,东房都要稍高并且气派些的缘故。阎府背靠文山,前临沱水,自是一块风水宝地。
脚下的阎府,十几个院落层层套叠,几百座楼阁高低起伏。
阎府自打阎锡山主政山西的二十年代初开始兴建,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历时14年,建成今天这座将近30座院落,近千间房屋,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的大宅院。
从三层楼下来往南的一个院落,是二老太爷府。二老太爷即阎锡山的二叔阎书典。
这是个大的四合院,精致,典雅。
角上顶上的那个小屋,当年住着著名的五姑娘阎慧卿。
跟东花园的宫殿式建筑不同,这里的房子显然平民得多,想来修建的时候阎锡山还未在山西称王。
二老太爷府南边的一个院落,也是一个四合院。几座房子清清爽爽,不知道原来是做什么用的,但现在是阎氏家庭史展厅。
里面常年举办阎锡山革命事迹展。
院里陈列的一块石碑,上面阎锡山手书:督军兼省长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它不可。
跟当代的口号: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省),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今天我们更进一步,以德治国了。
阎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海归,思想境界自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土包子。说这么个例子:当年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山西是全国的模范省。而阎在搞好山西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全省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数值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够高的了。就是在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山西这个战争频仍、离乱不断的省份,学生入学率还在百分之六十多。难怪那时山西有一句顺口溜:山西有了阎锡山,百姓生活有平安。也无怪乎今天的山西人民还能辨证地看待阎锡山。
再往南面的三个院子:上将军府,长工院和客房院,不知道什么原因院门紧锁,草根也就没能参观阎长官,为纪念其被北京政府授为同武上将军,而兴建的上将军府。
转向西,这里是管家办公室。
管家院西边是车马院。
南墙上挂着马具,东边是马厩。
西边是车房,陈列着几辆马车,想当年这些车辆出行,排场跟今天的奔驰宝马好有一比。
离开车马院往北,是都督府。
1911年阎锡山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起义成功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1913年修建此府以资纪念。
这么说阎锡山应该算是老革命,不能算是老反革命了。
都督府是一套前后两院,有门相通的瓦房建筑。
建筑风格土中带洋,门脸颇有西洋风味,或称中西合璧。
都督府东接二老太爷府,东北角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小楼。
这座小楼是阎府另一个高层建筑--得一楼。
1915年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次年春天修得一楼以资纪念。
得一楼下面有个地下通道,从地道走下去出来,就见西边一座圆圆是水塔。它的样子总让草根想起鬼子的炮楼。不过民国年间,山西境内相当安宁,炮楼似乎是用不上的。
北面就是东花园二院。
回头望去,得一楼气宇轩昂,志得意满。
阎府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不断翻修增建,面积由小到大,格局由简到繁。新增的建筑,风格常常根据新的需要而与旧的有所不同,甚至不相协调。建筑也高低不一,参差相间。
府内庭院交叉套叠,小径曲折循环,走在其中,让人时时感到这座宅子的诡秘及幽深,也衬托出阎本人的性格,威严且高深莫测。
出东花园,对面是西花园。
入门也是一个大影壁墙,上面阎氏手书:谋事力成。很励志,当然我们今天多说不抛弃不放弃。
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比较严重,现存的除了南房的残垣断壁。
就是西边两层的电影放映厅了。
站在南房的残垣上,看夕阳照在东面的文山,平添一抹斯人已去的悲凉。
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