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芽山汾河源头——孕育五千年三晋文明
在忻州这块土地的西界上奔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其晋陕大峡谷是黄河干流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滋润三晋大地、养育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汾河的源头,就在芦芽山脚下,正如古人所赞叹:“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景也。”属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源于五台山北麓,环绕五台山后,依依惜别,沧然东去,滋润晋冀两省,被誉为忻州的母亲河。
如果说滹沱河仅仅“恩惠”了忻州的百姓,那么发源于忻州的汾河则“谱写”了山西的传奇。
神奇瑰丽的管涔山,不仅隐藏着今古奇观的万年冰洞,还有“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的天池,更蕴含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晋母亲河——汾河就发源于此。
汾河源头,古籍记载不绝,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就记载说,“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里也记载说,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著名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对汾河源头有更详细的描述,“管涔山重埠修岩,泉水导源南麓之下,稚水濛流。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与左、右温溪合,声流异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从此水流潭涨,波襄转泛,成为巨流”。所谓管涔山、汾阳北山,都是指位于今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的汾河发源地。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从宁武县算起,流经19个县(市区),至万荣县裴庄乡西陲注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汾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的母亲河。
汾河最有名的事件是和汉武帝联系在一起的。秦汉时期,首都建在长安(今西安),晋西南地区属于河东郡。当时,三河地区即河东、河南、河内,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万荣)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刘彻非常高兴,即把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季,秋风送爽,鸿雁南归,汉武帝坐楼船泛舟汾河,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汾河的源头叫雷鸣寺泉,素称“三晋第一泉”。泉水从汾源阁的石缝中流出,流入阁前一个前圆后方的水塘,塘上石壁上“汾源灵沼”四个石刻大字隐约可见,虽经风雨剥落,仍显出它的遒劲挥洒。“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人对这里甚为推崇,誉为宁武八景之一。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诗赞道:“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八仗琉璃盒。”
游完汾源,人们会被这里神奇的水深深折服。两眼四望,山山相拥,沟沟联通,雷鸣寺“汾源灵沼”长年清澈的水,来自何处?这里就是真正的源头吗?《宁武县志》记载:汾河“其远源在大庙”。《山西河流》亦记:“大庙河是汾河的最上游段”。大庙河发源于雷鸣寺正西20余公里的大庙林海。大庙林海是莽莽苍苍的大片针叶林,主要为华北落叶松,还有少量云杉,树高平均20米左右,干形笔直,直插云霄。
溯溪水而上,行两公里左右,茂密的松林深处,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中裸露的山石围着一泓泉水,这就到了汾河的“远源”,此处名为“水尽头”,地名不知何人所起,显然是前人探索汾源,止步于水之尽头。名副其实,自此以上就没有地表水了。
“水尽头”海拔2372米。水从石缝中流出,先进入一个一米见方的盆状泉池,由池溢出,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林地下坡,最后注入“汾源灵沼”。“水尽头”所在的大庙沟,确曾有过一座大庙,不知修于哪朝,也不知毁于何时,庙的名字早已失传了,连《宁武府志》和《宁武县志》上也没有记载。如此看来,汾源之水,主要来自“大庙”沟的溪水,大庙沟溪水的主源来自于“水尽头”。“水尽头”所在的马家庄林场森林覆盖率85.5%,茂密的森林涵养了汾河最远的源泉。如果说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那么她的第一滴乳汁正是从这片土地中淌出的。
汾河流水哗啦啦,她流过五千年,淌在三晋儿女心田。可以说没有汾水,就没有山西的传奇历史,就没有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及其舜耕于历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于稷山、仓颉造字于平阳的众多历史传说,也就没有洪洞大槐树下的诸多故事,更没有古并州城里的“龙腾虎跃”。
编辑: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