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清供红梨香
傅山的《摘得红梨叶诗》立轴,现藏于傅山故里的山西省博物馆。在傅山的众多立轴中,这是为数不多的自作诗。诗文内容是:“摘得红梨叶,薰作甜梨香。山斋一清供,闻性带霜尝。”
《摘得红梨叶诗》立轴
幽隐山居的傅山,履寒之时,拾得红梨落叶置于案头作成清供,再将此乐事书于绢上,兴之所致,心手双畅,文人清欢之味跃然于此。
《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中曾对这件《摘得红梨叶诗》的评价颇高:草书三行以上者,最忌中间空旷,稍有不慎,便是鼓症。因而一般作品中间多为繁密,所谓中气十足。傅山此作打破常态,中行上一“斋”字右竖较长,“闻”“性”二字之间字距较大,似有中空之感。但由于傅山将“斋”字右竖作波形处理,“闻”“性”二字长丝映带,使中空感渐失。
傅山 ——《草书杜甫五律一首》意思是,大草竖幅的章法其实是难于横幅作品的,尤其是三行以上,中间不宜空旷,否则就是“鼓症”。鼓症在中医上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也就是中间虚而不实。所以古人在处理上大多稳密,呈现中气十足之貌。傅山的这幅作品打破常规,中间“斋”、“闻”二字拉长末笔,似有空虚之感,但因为长笔为波折、牵丝处理,大大降低了中空感。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名山,字青主,别号甚多,如石道人、丹崖翁、青羊庵主等。傅山出自书香世家,一生博学多才,不仅诗文书画作得好,还是鉴赏家,通医理,深谙阴阳之道,甚至还在一些武侠作品中成为了武学高手。
傅山——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轴性格耿介的傅山青年时曾为营救身陷囹圄的老师三上讼书,人称义士。明亡后,傅山因反清复明锒铛入狱,经友人营救出狱之后,对现实的失望使傅山便退隐山林,潜心学术和书画创作,曾二十年不见生客。作为明代遗老,傅山孤傲清高,特立独行,并把这种人格特性带进艺术创作中,“打破常态”是傅山书法的一个关键词。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说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而在他的篆隶作品中,也能常见到很多生僻的异体字。而行草,特别是狂草,更是连绵不绝气脉喷张,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狂草大家。
傅山——《贺毓青丈五十二得子诗》但求奇的另一方面,难免是草法不规范。在《摘得红梨叶诗》立轴里,牵丝主笔的颠倒,如,薰字中间的圈眼,作牵丝细笔处理,而圈眼下短横下面的牵丝又用重笔处理。“得”、“梨”都有相似的处理,如梨上的小撇作牵丝处理。最后的“尝”字,先是上面的小竖多了一折笔,下面的口与甘的处理在草行之间,却又两都不靠。
傅山小草作品
傅山与王铎等明代书家,都尝试把尺牍放大成立轴来写,使大草看上去上下贯通、气势磅礴。但著名的傅山研究学者白谦慎就曾点评傅山的立轴“作品虽大,内容却小”,意思是虽然傅山与王铎等明代书法家将书法的尺幅由原来的尺牍放大到了立轴,但其中很多内容是临古人的信件,如二王手札等,因而与书法的气势相比,内容就显得“小”了。然而,不论草法,傅山和王铎的立轴还是有很多值得学草之人借鉴的地方,特别是立轴的章法处理,连带的关系、空间的布白等等。
编辑:刘寰羽